10月12日來自市科技局的最新消息,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將落戶沈陽,主要開展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軍用裝備、醫療及康復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及系統等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及系統的研發。
創新研究院是由中國科學院與遼寧省共建的研究機構,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為依托,將聯合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相關領域科研院所,以及新松公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技術企業、重點高校共同開展研發。
國產移動機器人實現批量出口
機器人被認為是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引領全球經濟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報告中,將先進機器人,與物聯網、云技術、下一代基因技術等列為顛覆性技術,預測至2020年,機器人將帶來1.7—4.5萬億美元的市場。
我國的機器人技術從80年代開始起步,在2000年開始進入產業化階段。2010年以后,我國機器人裝機容量逐年遞增,開始面向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目前,國產移動機器人批量出口,國內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開始形成較強的競爭力,201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超過9500臺。
研發國防機器人、極地科考機器人
創新研究院采用了基于理事會制度的組織架構,理事會成員由中國科學院、遼寧省政府、沈陽市政府、核心產業公司代表等組成,對研究院運行和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具有最終決定權。以期構建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和產業的聯合研發基地,率先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國際知名的創新科研機構。
記者獨家獲悉,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的研制,將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實現與人的緊密協作。特種機器人及軍用裝備的研制,將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探測技術,研發面向資源勘探、捕撈救援、環境監測等需求的系列化海洋裝備;研發國防建設急需的無人化機器人裝備;研發面向極地科考、核電站巡檢、空間科學實驗等需求的特種機器人系統。
另外,惠及普通市民的醫療及康復機器人研制將包括專科型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穿戴式智能假肢機器人系統、特殊需求人群的個性化護理機器人等。
未來15年建成一流創新機構
創新研究院整體建設預計分為三個階段。
2017年前,完成1期基礎園區建設,并與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沈陽中科博微公司等省內重點高校和高技術企業,共建遼寧省裝備智能化共性技術創新平臺。
至2020年,重點研制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和機器人操作系統,提升核心企業在國際機器人市場的競爭能力;圍繞航空發動機裝配、高端裝備制造等需求,開發出基于機器人的智能制造與裝配生產線等。
到2030年,將具備國際先進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發能力,率先建成一流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機構,并研制出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急需的無人化機器人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