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美兩國代表簽訂了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議,標志著中國13年“入關”“入世”談判的基本結束。
中美兩國代表簽訂了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議,標志著中國13年“入關”“入世”談判的基本結束。雖然還有中國與歐盟等國的談判,但中國加入WTO的主要障礙已經掃除。原因當然不是由于WTO受美國控制,而是美國提出的市場準入條件比任何一國都高。如果中國企業能夠面對美國資本和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競爭的話,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協議的簽定預示著中國加入WTO的大局已定。
中國加入WTO在即,國內自然掀起了一股“WTO”熱潮。各行各業也都紛紛開始研究中國入世對本行業 的影響。用當前流行的術語來說,我們必須面對WTO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加入WTO的最大機遇是什么?最大的挑戰又是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僅要看到各行各業具體問題,還要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應當說,加入WTO對中國的最大機遇是可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來加速自己的經濟發展,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面對入世加速經濟體制改革。
中國為什么加入WTO,有兩個大的背景需要考慮。一個是全球化的大背景,另一個是中國改革的大背景。90年代以來,世界上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且在不斷加速。什么是全球化?簡單概括,全球化就是人們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消費。全球化實際上是一個經濟發展使各國日益相互依賴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無疆界經濟的過程,其表現之一是生產的全球性。換句話說,生產者可以不再局限于本國的資源,而利用全球資源來從事生產。我們以前強調自力更生,自給自足,覺得我們能夠用自己的東西就用自己的,自己實在沒有的再通過進口來用別人的。現在的生產者不必過多地考慮本國資源的局限性,而是哪里的資源便宜就用那里的。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不僅可以彌補本國資源的不足,還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中國加入WTO不僅意味著中國可以更自由地向其他WTO成員國出口商品,也意味著中國更全面徹底的開放。我們通常只把可以擴大出口稱之為機遇,卻很少想到我們的進一步開放亦是一個加速經濟發展的機遇。對于整個經濟來說,開放市場,允許外國商品和資本進入中國,并不只是所謂的“加入WTO的代價”,開放市場本身會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多的有利因素。
首先,開放市場擴大進口有利于中國充分利用全球的資源。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稀缺。在封閉經濟中,我們不得不通過不斷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量來為自己提供糧食,不得不通過支付昂貴的價格來使用自己的石油,也不得不企圖通過抑制消費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事實上,中國自然資源的稀缺并不代表全球資源的不足。相比之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中東也有充足的石油資源,我們進口糧食、石油、木材和紙漿等,實際上就是進口土地、礦產和森林,這對于改善中國的資源配置非常有利。
從理論上說,如果中國不加入WTO也可進口這些資源產品,但實際上不容易做到。沒有機制上和法律上的保證,任何一國中缺乏比較優勢的行業是不易開放的。局部的和行業的利益往往會被置于全局利益之上。加入WTO,承諾市場開放,撤銷保護,看上去對本國資源產品生產行業不利,但從長遠看,有利于中國合理利用稀缺資源,有利于長期持續發展。
其次,開放市場,融入全球經濟,迫使企業面對全球市場上的競爭,有利于中國企業提高效率。人們通常把面對競爭作為一種“挑戰”,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這是對的,而從一國經濟整體來看,可以更多地把加強企業間的競爭看作為一種提高效率加速發展的“機遇”。靠中國自己來加強競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目前不少行業仍由國有企業壟斷著。各種利益集團的存在,加上保護民族工業的理論,使得這些行業長期受到保護,沒有效率。打破國有企業在這些行業的壟斷光靠國內的改革是不那么容易的,而開放市場,允許外國商品、服務和資本進入中國的市場,就一下子建立起了一個競爭的經濟體制。因此,開放市場雖然給中國企業帶來沖擊,但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來說,亦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機遇。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目前已進入了一個關鍵的階段,中國的經濟體制究竟向何處去?對此,目前在理論上仍然爭論很大。加入世貿組織,則給了中國一個確定下一步改革目標的機遇。我們可以不必再沉溺于理論上的爭論,而不得不面對全球化的現實來改革我們的經濟體制。能否迅速而成功地完成我們的體制改革則是對政府的最大挑戰。
中國必須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來自全球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于幫助中國企業參與競爭的動力。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們就不得不改革現有的體制。為了讓我們的企業能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也要積極去改革現有的體制。
經濟全球化的結果之一是體制的趨 同。原來各國的經濟體制比較復雜,有計劃經濟,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中又有國家干預多的和國家基本不干預的。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對原來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方向不是加強計劃,而且加強以市場為主的經濟調節。不僅原來的計劃經濟國家進行了體制轉軌,一些本來就是市場經濟但不太開放的國家,包括印度、韓國、以及南美的許多國家,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改革的總體趨勢是使原來比較封閉的、政府干預比較多的經濟向開放的、自由的經濟發展。這些國家的改革并不都是自愿的,如韓國的改革也非一帆風順,但一國若要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就不得不更加自由,更加開放。道理很簡單,大家在一起競爭、合作,必須要遵守同一個游戲規則,
所有的企業都要在同一個規則下面來進行操作。WTO的原則之一是“公平競爭”,含義是在同等的條件下競爭。競爭市場上的企業不能有政府補貼,除非大家都有補貼。因為大家都享受政府補貼的可能性不大,其結果一定是誰也不能補貼。同樣,競爭的領域里不能有政府的投資,有政府投資的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的投資會被看成為不公平競爭。如果國有企業競爭不過外國私有企業,外國企業也許不在乎國有企業得到什么樣的補貼,但一旦國有企業比私有企業更有效率,國外企業就會從體制上、政策上挑毛病。中國企業也許在目前競爭中處于劣勢,但我們應該有將來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準備。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在體制上、企業產權改革上下功夫。
從積極幫助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講,我們也必須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目前的體制不僅制約中小企業的壯大,也妨礙大型企業的發展。在中國的大企業中,雖然資產不少,但企業的產權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一個企業運行的好壞,仍然主要依靠上級機關的監督管理、企業領導的個人素質以及政府政策的傾斜。企業仍然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創新機制和監督機制。
在政策的有效保護下,這些企業或許尚能維持經營,但在外商投資進入后的直接競爭(包括人才市場上的競爭)中如何能立于不敗之地則令人不敢樂觀。非國有企業的發展也同樣受到體制的制約。世界500強為什么沒有中國的企業,中國為什么沒有象微軟那樣的企業,并非因為中國沒有企業家,也并非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目前的法律制度、金融機構、產業政策等都還沒有為企業家創造出一個能夠大展鴻圖的環境。面對入世后的國際競爭,如何能夠加速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的企業發展創造條件,的確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務和嚴峻挑戰。
中國離WTO越來越近了,等待了13年的大門即將為中國打開。對于中國入世的問題,要從全民的利益 ,中國未來的發展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來考慮。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不再是貧窮、落后、保守的中國,我們已經有能力參與世界競爭。我們不應老想著自己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有信心向一個發達國家努力。阻礙我們進步的主要因素不是我們的能力和資源,而是我們的觀念與體制。入世的最大意義不是某些具體行業的得失,而是要建立一個有助于發揮我們潛力的現代經濟體制,從而使中國更加繁榮富強。如果從這一點出發,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讓歷史銘記——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備忘錄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作出決定,接納中國加入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