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振興實體經濟、發展制造業是新時期的重要使命。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正成為振興實體經濟、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繼2019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業互聯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賦予更多使命意義: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從“打造平臺”到“推進發展”,一年間,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今年兩會期間,人民網《金臺圓桌》邀請工業互聯網領域代表委員、企業家、專家學者就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工業數據資源要素價值、工業互聯網創新升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激活新經濟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工業數據資源要素是發展創新新引擎
在業內人士看來,工業互聯網作為我國工業與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一年來取得了諸多成效,逐漸從概念化走向現實應用階段。
“目前,我國大概有1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行業內領跑,另有70個細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跟跑,同時還有200個區域或垂直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落地。”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啟亮介紹,以徐工信息公司的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2019年該平臺鏈接設備已超過80萬臺,鏈接企業1000家,同時還鏈接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28個參與國家。
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正逐漸開始落地生根,多數平臺所對接的客戶已經開始大幅地使用工業互聯網產品來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過去的一年,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工業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一個‘虛擬’詞匯,而是成為了實際可操作、可依賴、可發展的領域。”航天云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於亮表示,發展工業互聯網,支持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已經成為社會跟企業的普遍共識。
於亮介紹,疫情期間航天云網將自身平臺與其他央企的平臺進行融合,盤活分散的數據資源,融通大中小企業的供應鏈,有效保障了浙江、江蘇、山東、湖南等地的口罩生產產能。
數據要素作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要素,其重要作用也在疫情中逐漸凸顯。
“建設行業級、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積累工業大數據,通過精確的數據分析和處理,達到整個行業生態的提質增效和降本減存,并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擴展工業服務的模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建議,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與金融平臺互聯,實現產融互通協同向有工業互聯創新應用建設意義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提供貼現、融資等定向支持;同時,從財政政策方面降低或減免國有銀行貸款附加費用,確保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下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數據要素與傳統制造業的生產要素不同——工業互聯網發展具有開放、跨域、網絡互聯等特征,打破了以往權責清晰的生產邊界,帶來更為復雜的數據信息安全問題。
“中國制造業的安全體系目前還不夠健全。”對于我國目前的工業互聯網數據安全情況,張啟亮表示還存在許多問題。
為完善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安全體系,我國各地在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布局的同時,也在從制度、技術、產業等多個層面,整體地進行數據安全策劃。“以徐工信息為例,每年在數據安全方面的投入達到幾千萬元。”張啟亮說。
“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也沒有企業安全。”對此,於亮呼吁,要從國家層面加強制度建設,加快政府數據公開、共享的立法相關工作研究,依法對政府數據進行分級管理,并把各地已建的、有成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數據互聯互通。
張云勇也表示,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建設需要在國家的統籌指導下建設國家級網絡安全服務機構,提升工業互聯網數據資源的安全防護水平。此外,還應加強宣傳,在學校設立信息安全專業,彌補安全短板,為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轉型升級實現工業互聯網新成效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有賴于良好的生態體系建設。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在2017工業互聯網峰會上表示,工信部將打造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并加快工業互聯網在標準化、安全保障、模式創新等方面研發和應用,形成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產業生態系統的良性互動。
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如何?
“工業互聯網未來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大的,但無論是工業互聯網本身,還是工業互聯網這種生態系統的建設,都還處于初步階段,還需要整個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來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一個良性的、能夠持續成長和發展的生態系統,一定是開放協同的。
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指出,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建設包括創新體系建設、應用生態建設、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及區域協同發展體系等四個方面。
對此,黃群慧建議,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的協同性和開放性,需要國家、政府、機構、企業等等各環節充分實現聯動、融合、合作。從體制機制的搭建上,政策要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每類主體的積極性和特長;從企業自身實踐來說,在建設好自身平臺的同時,更要與其他平臺企業一起,共同“擰成”一股力量。
從企業自身實踐出發,國家電投中能融合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也給出了相關建議: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的建設,需要社會各個主體共同形成“融信”的跨界合作,以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姿態,打造產業生態體系。除此以外,政府、高校、企業三者應該更好地互動起來,引導培養復合型人才。
目前,工業互聯網領域,正在經歷“求賢若渴”的人才培養過程。“融通制造業和信息化知識,既符合制造業、又符合信息化需求的人才,總體還比較缺乏。”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CTO謝海琴建議,主管部門要加強在各個層面的政策引導,高校院所加強人才培養、科研課題的推動,同時產業金融體系的建設,將為工業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價值。
政策、人才、金融,已經成為工業互聯網推進轉型升級,形成良好生態系統的重要助推器。
目前,國家在教育層面也推出“新工科教育計劃”,目的就是專門打造“既懂制造又懂信息”的人才。為了填補工業互聯網的人才缺口,政府、企業、高校三者也已經開始著手實現互動。
以海爾卡奧斯建立的“行業小微”為例,它以“培養工業互聯網復合型人才”為切入點,與工科類院校開展合作,為高校開放工業互聯網場景,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夠通過真實的場景進行實踐學習。
黃群慧認為,面對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在生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研究機構要針對數據要素和人才要素等體制機制改革話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此搭建有利于工業互聯網生態發展的體制機制。而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各機構應該持續推進復合型發展方向的人才培訓。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激活新經濟
今年2月2日,為保障疫情所需設備生產,浪潮集團接到服務器生產線緊急復工通知,僅用1晚準備,第二天便開工生產。“這是傳統工廠做不到的。”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告訴記者,智能工廠與傳統工廠相比,用工人數至少下降一半,生產效率卻能提高2.5到3倍。
疫情期間,“觸網”“上云”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眾多企業通過視頻會議、線上營銷、云招聘、柔性生產、智能化工廠等數字化平臺和工具,保證抗疫情、促經營兩不誤。
“疫情期間企業‘觸網’‘上云’的使用習慣、工作模式的數字化覺醒,將在疫情之后繼續和深化,企業將加快從線下到線上的布局,對于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有積極推動作用。”孫丕恕說。
徐曉蘭表示,疫情既加速了轉型數字化的進程,也強化了我國經濟的韌性。工業互聯網在疫情期間的供需對接、物資統計、產能提升、云排產、云檢測等場景上,都體現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3月19日,浙江省樂清市就將疫情風險等級從“高風險”降為“較高風險”,在浙江疫情風險“五色圖”上,代表高風險的紅色首次消失。這張“五色圖”是浙江省在疫情期間“戰”疫的有效“作戰圖”。依托大數據,浙江省在疫情阻擊戰中利用“大數據網格化”的方法研判不同時段的疫情防控手段。利用大數據架起快速“戰”疫防線、“一圖一碼一指數”針對眼下各地的復工復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有序恢復生產。
“浙江的案例實際上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的一次成功的實踐。”徐曉蘭認為,未來數字政府的建設,將在政策資源整合、新技術應用推廣、政府治理能力變革等方面發力。除此以外,新形勢下,政府還要深化“5G+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中心”建設的“新基建”的頂層設計,緊緊圍繞著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戰略來布局,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完善政策的支持體系等。
徐曉蘭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我們國家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引擎,應實現工業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增加中國經濟的韌性。
早在疫情爆發以前,浪潮就已開始探索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進行深度融合。
利用“工業互聯網聯盟+公共服務平臺+工業云平臺”模式,浪潮在廣西、重慶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廣西一地就實現300余家企業上云并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利用“生態園區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工業大數據+工業云平臺”模式,浪潮在滕州打造了機床云和孟州智慧園區,服務滕州305家中小機床企業,打通企業、行業、政府數據,發布機床指數,建立中小機床檢測標準,成為全國機床檢測中心,生產運營效率提升了9%,物流效率提升15%,服務效率提升11%,企業平均利潤率提升了8%;
遵循“上云-連接-大數據-應用創新”的建設路徑,浪潮通過工業互聯網,加速推動業務上云,實現與用戶、產品、設備、供應商、開發者的全連接,進而形成企業大數據,將數據分析結果反饋至設備等,以優化企業的生產、運營與決策……
“可以說,工業互聯網對實體產業的賦能和改造是方方面面的,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不僅可以實現降本、提質、增效,還可以探尋新路徑、新模式、新場景。”孫丕恕表示。
“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要義是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轉型,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我們國家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實現我們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徐曉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