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方微電子公司自主研發的12英寸28納米等離子硅刻蝕機,已通過工藝驗證,并獲得客戶訂單。此項技術的突破令我國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從2003年的“20年差距”縮到“3年”,標志我國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加快了追趕國際水平的腳步。
據了解,在北方微電子公司突破28納米刻蝕技術前,國際上僅美國和日本各有一家企業能夠提供滿足28納米生產線的成熟設備。
長期以來,高端刻蝕設備一直是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北方微電子將28納米刻蝕設備推向市場,標志著我國在高端集成電路裝備領域,第一次實現與主流生產線的需求同步。
集成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又稱芯片,是工業生產的“心臟”,其在計算機、消費類電子、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幾大領域起著關鍵作用,是全球主要國家或地區搶占的戰略制高點,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然而,據工信部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十余年集成電路進口額超過石油,長期居各類進口產品之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二十國集團國家創新競爭力黃皮書》同樣指出,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高,80%芯片都靠進口。我國一年制造11.8億部手機、3.5億臺計算機、1.3億臺彩電,都是世界第一,但嵌在其中的芯片專利費用卻讓中國企業淪為國際廠商的打工者。
在此背景下,為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國務院于今年6月正式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綱要提出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2020年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
此外,據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也將于近期掛牌成立,該基金首批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基金由工信部、財政部牽頭發起,財政部與其他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主要投資于芯片制造等重點產業。
對此,中信證券發布研報表示,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出臺,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相對分散且規模較小的業態將改變,國家引導、國有平臺整合、國家補貼扶持將成為行業主軸,集成電路行業由于國資的加入將有望形成若干龐大平臺型企業,而政策的補貼與扶持也將進一步驅動行業增速提升,并加速產業的轉移進程,集成電路行業有望進入長期加速增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