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屋頂空間,利用陽光換來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今天,省水利水電集團綜合用樓屋頂上的25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正式并網發電。
近日,帶著對“屋頂電站”的好奇,記者先一步前往省水利水電集團綜合用樓一探究竟。
在杭城東部的省水利水電集團綜合用樓屋頂上,100塊深藍色的多晶硅面板,覆蓋在500平方米屋頂兩邊,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這些光通過多晶硅面板轉換成電流,再經由逆變器、電路輸送,供應省水利水電集團綜合用樓的用電,如果電力富余,還能賣給國家電網。
“光伏發電屬于可再生能源,無污染、無噪音,建在屋頂也不占用空間。在不影響公司正常運作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電力公司將多余的電供給其他單位。”該項目負責人李梁波介紹,整個項目總投資不到25萬,國家補貼0.42元/度,省政府補貼0.1元/度,預計10年后可收回成本。
“以后,我們公司的辦公樓可以用自己光伏電站發出的電,用不完的電量還可以出售。”李梁波說。
隨后,李梁波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這個光伏電站平均發電2.3萬度/年,將為公司節約電費支出2.1萬元/年,約節約標準煤7.45噸/年,每年可以減少煙塵排放1.35千克、二氧化硫排放6.15千克、氮氧化物排放約17.3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20噸,這相當于3000多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
記者了解到,分布式光伏發電有企業(居民)自建模式。即企業(居民)向當地發改部門提出建設申請,通過后委托第三方自行建設,項目建成并網后給予電量補貼,如省水利水電集團的分布式光伏項目。
另外,還有租賃屋頂建設模式。比如蕭山區供電公司今年有5個分布式光伏。這些分布式光伏項目大都以“屋頂租賃”模式開展,即由光伏設備生產商出資建設,所發出的電按照“就地消化,余量上網”方式處理,設備生產方以市場電價15%的優惠將電出售給屋頂所有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