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已經過去,但機器人行業的熱頭確實有增無減,為了牢牢抓住機器人市場,各廠家使出了渾身解數,機器人公司忙著擴大生產,門外漢急著涉足機器人行業,富士康了也不甘于只做個看客,在推出“百萬機器人計劃”之后,又叫嚷著要進軍醫療機器人行業。下面是小編盤點的機器人行業經典大事件,一起來看看吧:
拓斯達重磅新品出爐打磨機器人引爆自動化行業
進入金九銀十,各大企業商家每年一度的新品上市旺季,這個時候企業奮斗大半年取得的成就結成碩果,如約而至,繽紛呈現,一經重磅推出,就像小米一樣吸引眼球。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整體自動行解決方案運營商。產品應用范圍覆蓋汽車、家電、電子、塑膠、導光板、日用品等高新行業。和眾多企業一樣,拓斯達公司走的也是技術創新路線,在努力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大力投入到研發中去。在國內企業抄襲成風的大環境中,拓斯達卻能夠開創一條科技創新的獨特路徑。
最近,一直備受業界關注的拓斯達全自動手機外殼打磨機器人上市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廣泛地轉發和傳播,引爆了制造行業自動化應用企業高度關注。不僅微信朋友圈要求參觀工廠,看現場,也不斷有電話打到公司前臺來售前部進行詢價。雖然前期有各種版本的關于拓斯達全自動手外殼打磨機的消息傳出,但真容始終難得一見。經過工程師不懈努力,客戶無縫對接、耐心的調試,如今新產品終于和大家見面了。互聯網資深營銷專家羅百輝表示,不得不承認,拓斯達新款機器人一經重磅推出,就像小米一樣吸引眼球。小米成功的秘訣,簡單概括也就是“單品+爆款+性價比+口碑”,拓斯達每一款新品推出都成為爆款,深受諸多行業忠實用戶青睞,不愧是自動化的小米……
事實上,這款產品不但能實現手機外殼全自動打磨、拋光、清潔,適應五金、壓鑄、塑料、石材等各種材質,可節省70%的人力,拓期達董事長吳豐禮表示:“手機外殼全自動打磨機器人讓外殼打磨變得更簡單,一臺機能節省4-6人,讓制造業勞動密集型企業苦于招不到人的困境迎刃而解,那些老板自然趨之若鶩。”超凡的自動化技術支撐成為制造業采購的最大源動力,完美的安全性和外觀成就了拓斯達全自動打磨機器人的市場景氣。
據拓斯達工程師介紹,手機外殼全自動打磨機器人,是拓斯達2014年8月推出的又一重磅新品,是拓斯達針對手機外殼打磨最新研發的智能打磨設備,適合塑膠外殼、鎂鋁合金、塑膠+玻纖、鋁合金、不銹鋼等材質打磨。
日本開發出可伸縮電線有望用于機器人
日本綜合型化學企業旭化成將于9月1日發售可以像橡皮筋那樣伸縮的電線。《日本經濟新聞》8月26日報道說,通過在具有彈性的聚氨酯纖維(中國稱:氨綸)中以螺旋狀嵌入可通電的導線,使得電線可以伸縮,且不易出現松弛。與容易松弛的以往電線相比,自由自在的變形將成為可能。旭化成力爭將這種電線應用于實現復雜動作的擬人機器人和穿戴型輔助機器人。
該電線由旭化成其旗下子公司、從事紡織業務的旭化成紡織公司開發。在拉伸時可以伸長至1.4倍,同時在反復彎曲直至斷線的耐久性方面也是以往產品的10-100倍。
以樹脂材料作為保護的一般電線在用于機器人時,在手腕做彎曲動作等的情形下,容易形成松弛或纏繞。而旭化成開發的這種伸縮性電線將可以依照其實施的擬人動作合理布線。
首先,面向彎曲部分使用電線的工業機器人,旭化成將開拓以往產品的替代性需求。該公司將以“ROBODEN”(意為機器人電線)的產品名,通過米思米集團總部的電子商務網站銷售。在價格方面,1米以內長度為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772元)左右。旭化成計劃向電子企業和精密機械企業等銷售,力爭3年內實現3億日元左右的銷售額。
國內首條“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生產線投產
全過程實現數字化制造機器人年產能將達5000臺。7月25日,坐落在渾南區的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園處于建設高潮,這里將崛起占地6萬平方米的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其核心車間之一——用新松公司自己生產的機器人建立的數字化智能車間,已完成了前期的建設,正在進行最后的生產線調試。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指出,這條國內首個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生產線將于8月正式投產,年產能將達到5000臺。
占地近萬平方米的數字化車間,由自動化立體倉庫區、機器人組裝區、機器人檢測區、自動噴涂區、自動哄干區及機器人功能應用區構成,將實現機器人、智能設備和信息技術三者在生產過程中完美融合,解決生產、物流、質量、生產線及產品從設計到制造全生產周期的轉化。7月25日,在新松機器人公關部長哈恩晶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這條國內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生產線
哈恩晶介紹,這條生產線集成了新松公司核心的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抓取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產品,實現物料自動搬運、柔性物料傳輸、零部件自動清洗、自動化裝配、自動噴漆、智能倉儲、智能綜合監控及數字化虛擬制造系統等功能,可完成產品從零部件入庫、到產品最終裝配、檢驗、噴漆,最終實現成本入庫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這條生產線之所以稱為數字化制造,是因為整個過程實現了數字控制,是對傳統的規劃設計理念的一種顛覆。在管理層面由信息系統實現對生產狀態的實時掌控,在執行層面由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堆垛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完成全數字化智能系統生產流程。
哈恩晶介紹,新松機器人數字化智能車間的整體制造模式是在國內首創的,在國際上同類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也是領先的。與人工制造相比,數字化智能車間不僅極大地提升產品質量,生產效率也會提升5至10倍,是業內率先采用國際最先進的數字化智能生產系統完成機器人制造過程的典范。
國際精密減速機巨頭欲中國辦廠撈金
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12日報道,日本控制設備巨頭納博特斯克將自2016年起開始在中國生產工業機器人用核心零部件。納博特斯克將投資近50億日元新建工廠,面向中國市場每年生產10萬臺工業機器人。
納博特斯克目前在全球市場占有約60%的份額,該公司整體的年產能力將增加約20%,達到70萬臺。納博特斯克認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擴大至超過美日的規模,在中國生產的必要性正在提高。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規模約為3.7萬臺。今后受工資上漲和勞動力不足等影響,中國市場上的工業機器人有望以年率15%以上的速度擴大。而世界市場的增速預計為6%,中國的高增速非常突出。
《日經新聞》透露,納博特斯克將在中國生產的是嵌入工業機器人關節部位的精密減速器。一般來說,每臺機器人要使用6個,可以起到增加貨物運送能力的作用。作為該公司唯一的生產基地,日本三重縣工廠的開工率已經超過90%,增產空間越來越小。
納博特斯克目前正在江蘇省和上海市等地尋找工廠用地,力爭2016年上半年使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左右的新工廠投入運行。2016年將生產10萬臺,計劃在關注市場擴大速度的同時,到2020年提高至20萬臺。
在中國,2013年不二越和安川電機建立了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而川崎重工業也將于2015年啟用新工廠。
華中數控將與秦川機床合作彌補機器人減速器短板
今日在深圳舉辦的2014中國電子[-1.79%]裝備產業博覽會論壇上,華中數控[0.00%資金研報](300161)總裁李曉濤稱,公司今年下半年將繼續加大對機器人[-3.00%資金研報]業務投入,并在機器人關鍵部件減速器與秦川機床合作。
“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包括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及電機,目前除了減速器,其它關鍵部件華中數控都能掌握。”李曉濤表示,公司現在正在與秦川機床談合作,彌補減速器短板。
作為華中數控合作伙伴,大連機床集團副總設計師趙宏安對記者表示,華中數控在智能工業控制系統等方面具備優勢,有實力帶動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日本每1萬名工人配備1700臺機器人,而中國每1萬名工人只有90臺,未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廣闊。”趙宏安說。
據華中數控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其深圳和重慶子公司從事機器人業務,應用于家電、汽車零部件制造等行業,下一步將有望開拓紡織服裝等輕工業市場。
華中數控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凈利潤498-590萬元,同比上升55%-83.64%,非經常性損益扣稅后金額預計為2800萬元-3300萬元,主要為“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政府補貼資金。
林州重機再融資投向機器人
以煤炭、礦山設備為主業的林州重機將開拓新的業務領域,計劃定增募資11.13億元用于油氣田工程以及工業機器人項目的建設。
林州重機7月31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擬向實際控制人郭現生、股東宋全啟等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15000萬股,發行價不低于7.42元/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1.13億元,用于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項目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化(一期)工程項目。其中,郭現生、宋全啟各自承諾認購本次發行數量的20%和10%。
明細來看,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項目將投入資金100466.77萬元,建設期12個月,達產后年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59888.57萬元、年均利潤總額20161.77萬元;工業機器人產業化(一期)工程項目將投資10191萬元,項目規劃設計年產850臺(套)工業機器人,達產年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37980萬元、年利潤總額8337.5萬元。
林州重機主營煤礦機械,2013年煤礦機械業務收入占比在52%左右,礦建服務占22%左右。受煤炭下游需求疲軟,煤價不斷走低影響,上游的煤礦機械行業整體也呈現下滑態勢。
為做大工業機器人蛋糕新松再次融資30億
新松機器人今日發布定向增發預案,擬向不超過5名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1.2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30億元,用于工業機器人項目、特種機器人項目、高端裝備與3D打印項目、數字化工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表示,本次定增的目的在于擴大產業規模、新產品實現產業化、形成新技術儲備、實現特種機器人產業化、全面推廣智慧工廠和改善內部研發、制造環境。募投項目包括工業機器人項目、特種機器人項目、高端裝備與3D打印項目、數字化工廠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募集資金分別為10.2億元、5.2億元、3.75億元、2.95億元和7.9億元。
本次發行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持股比例將不低于23.13%,仍為公司控股股東。
其中,工業機器人項目建設期2年,完全達產后將具備年產各類工業機器人1萬臺套的生產能力,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21.625億元;特種機器人項目建設期2年,項目完全達產后將具備年產各類特種機器人2000臺套的生產能力,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7.4億元;高端裝備與3D打印項目建設期2年,完全達產后將具備年產各類高端自動化裝備400臺套及激光3D打印成套裝備的生產能力,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9.65億元;數字化工廠項目建設期2年,達產后將具備研發各類數字化工廠管理系統200套的能力,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4.2億元。
機器人預計,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及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成為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推手。2013年,全球銷售工業機器人16.8萬臺,中國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隨著機器人技術提高,成本低、工作質量高、精確度高、節能減排等優勢也將越發明顯,中國機器人市場將在一兩年內超過1萬億元。
公司表示,本次發行將增強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提升市場占有率水平,不會導致公司業務收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郭臺銘:富士康開發醫用機器人為盡社會責任
8月21日上午消息,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周二表示,鴻海全力瞄準醫療市場,目前已持續開發醫用機器人,有信心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
郭臺銘周二完成冰桶挑戰之后表示,未來在醫療、保健等領域,機器人將是非常大的市場,鴻海集團將積極進軍醫療領域,開發與移動設備相關聯的醫用機器人,但這只是鴻海的志業,主要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盡企業社會責任。
郭臺銘指出,預計中國大陸到2040年老齡人口將占40%,為應對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勢必需要高科技醫療的預防檢測,以及自動化醫療照護、遠程醫療、醫院自動化應用等,這些都是鴻海未來努力的目標。
郭臺銘強調,醫用機器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制造,而是如何建立銷售管道,這部分還需要點時間努力。不過,目前鴻海早有能力可降低醫療設備成本,主要是集團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很大,若整合這兩個部分采購,材料成本可降低,有助于醫療自動化普及。
日前日本軟銀正式對外發布人型機器人“Pepper”,將由鴻海代工制造,這是鴻海有史以來第一筆機器人代工訂單。軟銀計劃明年2月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發售Pepper,或將有助于鴻海第四季度業績提升。
此外,目前鴻海也與臺大癌癥醫院中心、醫療設備商VarianMedicalSystem進行產、學、研三方合作。
均勝電子1.5億掘金國內機器人市場
逐漸升溫的機器人浪潮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率先啟動國際布局的均勝電子,計劃再砸1.5億元,掘金國內機器人市場。
8月20日晚,均勝電子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投資1.5億元人民幣,在寧波正式注冊設立全資子公司寧波均勝普瑞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寧波均勝普瑞”)。
這一舉措也是均勝電子為加大工業機器人項目在中國的研發和市場推廣力度而做出的,持續將德國普瑞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德國普瑞”)和IMAAutomationAmbergGmbH(下稱“IMA”)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先進技術引入國內可提高公司利潤水平和資本回報率。
均勝電子在今年6月18日曾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德國普瑞以143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購買FeintoolInternationalHoldingAG持有的IMA100%股權和相關知識產權。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企業共買入36560臺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60%,占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一位證券分析人士對筆者表示,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而且正處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時期,迫切需求提升勞動生產率,因此國內工業機器人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也吸引企業紛紛進入該領域。
泰爾重工瞄準機器人產業并購整合助力轉型
泰爾重工8月16日發布中報,其董事會報告的部分內容引起了市場較大興趣。公司在董事會報告概述部分稱:“報告期內,公司著力推進戰略轉型,未來將以“傳動世界,智造未來”為使命,通過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并購將經營模式從單一的產品研發、制造、銷售向全面的服務和成套的方案提供模式轉變,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動力傳動與智能設備系統方案供應商。”公告中提到的“智造”及“智能設備系統方案供應商”無疑是向市場公開傳達了其進軍機器人產業的信號。
泰爾重工作為國內冶金聯軸器市場絕對龍頭,其上市以來經營風格一向保守穩重,為何“突然”公開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其實泰爾重工對于機器人產業的興趣已非一朝一夕。
據公開資料顯示,泰爾重工于2010年就投資了安徽驚天液壓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34.7826萬股,持股比例4.61%。驚天液壓是當下國內液壓破拆領域中產品組合最寬、產品線最長、產品關聯度最高的中型制造企業,其主導產品包括:1、液壓破碎錘(使用于公路、建筑、冶金等行業破碎);2、多功能拆除機器人(使用于冶金、建筑、核能化工、搶險救援等行業的拆除工作);3、固定式液壓破碎機(使用于礦山、冶金堵塞處理)等。另外在2011年1月公司公告出資2400.85萬元,收購哈爾濱天源自動化控制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紹興通力機床有限公司1393.76萬股股權。
2011年5月泰爾重工聯手中國一重和馬鞍山鋼鐵共同投資設立一重集團馬鞍山重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其中泰爾重工以現金方式投資60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0%。公司成立后已與馬鞍山市政府簽訂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
由上可知公司對機器人產業以及與機器人產業關聯度較高的數控機床領域早已有所涉足和嘗試。此次將智能設備(機器人)產業作為公司戰略轉型方向之一,應是公司在數次嘗試及反復思索后才終于下定的決心。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最新數據,中國去年購買了36560個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60%。日本去年購買了26015個機器人,美國位居第三,購買了23679個機器人。2008年至2013年,中國機器人購買量年均增長36%,中國不僅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而近期機器人概念個股漲幅驚人,三豐智能(13.27,-0.070,-0.52%)、新時達、亞威股份等概念個股近一年漲幅已超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