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被業界人士譽為“光伏新政”的政策舉措,試圖通過加速啟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而改變光伏制造業過度依賴出口的局面。
去年6月,朱啟杰投資5萬元在自家屋頂建起了5千瓦的分布式屋頂電站,成為江蘇分布式光伏發電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江蘇第一個把家庭光伏發電賣出去的“賣電第一人”。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朱啟杰的個人家庭光伏電站運行如何?“5千瓦的裝置,晴天發電20多度,陰天約為晴天的一半,由于中間有兩個月出了故障,一年來總共發了約6000度的電。”朱啟杰說,算下來,一年的純收益只有4000多元。
朱啟杰給記者算收益賬:按當地政策,分布式光伏電站每發1度電,不論是自用還是并網出售,都可獲稅后補貼0.359元,這一項,共可獲補貼2154元;向國家電網售電,每度電還能再獲得0.3675元的補貼,一年來售電5400度,共計1984.5元。此外,他家一年用電量共600度,按每度0.5283元電費計算,節省316.98元。
朱啟杰說,以此計算,自家的家庭光伏電站11年左右就可收回投資,按照電站25年的壽命期來算,至少有14年的純收益期。
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補貼、結算、審批、并網等障礙的消除,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資熱情空前,但融資難、商業模式不完善、質量難保障成為困擾其發展普及的“三道坎”。
業內人士表示,分布式光伏項目初始期投入較大、回報周期長,銀行與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貸款積極性不高,導致融資難。
“我國城市里大部分都是高樓,屋頂發電涉及屋頂產權歸屬問題,長達25年的電站運營應由誰來投資,利益如何分配,如何調動投資的積極性,整個商業模式都還值得進一步探討。”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專家王世江說。
此外,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質量難以保障,也是影響投資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據了解,按照目前光伏組件價格和國家補貼政策,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內部收益率能達到8-10%,但這一收益率的實現是建立在電站穩定運行20年基礎上的。而當前,我國光伏電站的質量和售后服務良莠不齊,使得投資者無法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
業內人士認為,要加速啟動國內分布式光伏應用市場,當前我國亟須完善光伏產品和光伏電站建設的相關技術標準,建立和健全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的質量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