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汽車制造產業邁入車聯網時代,谷歌無人駕駛車揭開面紗

時間:2014-06-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業內人士人為,隨著生產和使用成本持續下降,以及安全性能不斷提高,大量常規的無人交通工具出現。MarketWatch專欄作家科迪·威拉德撰文指出,未來十年“無人駕駛革命”將創造巨大價值,其蘊藏的機會堪比2008-2011年期間的App革命。

谷歌聯合創始人布林,在美國科技博客Re/Code舉辦的Code大會上,發布了谷歌最新的無人駕駛汽車原型。在經歷了五年研發與20多萬公里的試運行后,谷歌的無人駕駛車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谷歌的無人駕駛車沒有配備方向盤、油門、剎車、后視鏡等部件,通過車聯網系統,無人駕駛車可以輸入甚至接收地址來接送乘客。從谷歌公布的視頻看,該車是兩人座純電動車,時速最高25英里(約合40公里),外觀類似迷你版的菲亞特500或奔馳Smart,車輛正中擁有一個液晶屏幕,用戶通過屏幕可以完成所有指令。車輛無論在公路還是沙地上均運行得非常穩定。

IT巨頭青睞“無人化駕駛”概念

科技巨頭谷歌27日發布新款無人駕駛汽車,并計劃短期內生產最多200輛。目前除了傳統汽車制造商外,包括谷歌、英特爾和高通等IT巨頭也在尋求進軍無人駕駛領域,打造“智能汽車”概念。與此同時,亞馬遜在積極研發新一代送貨用無人機。

業內人士認為,美國公共交通和物流領域的“無人化”駕駛進程正在推進,隨著生產和使用成本持續下降,同時安全性能提高,大量常規的無人交通工具未來將陸續出現。

谷歌真正實現“無人駕駛”

谷歌聯合創始人布林在27日出席一次科技會議期間發布了最新款的無人駕駛汽車。相比于原有無人駕駛車型和傳統汽車,這款充滿未來元素的汽車做出了巨大改變,去掉了包括駕駛盤、剎車踏板以及加速踏板等在內的諸多重要元件,完全通過傳感器和車載電腦上的軟件系統來進行操控。

一直以來,谷歌都致力于開發無人駕駛汽車,自2009年至今已經累計進行了70萬英里的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測試。但實際上,此前的車型一直無法擺脫人為干預,每次上路行駛都需要兩名隨時準備接管車子的谷歌員工密切監控。但最新亮相的新車型已經完全擺脫駕駛員操控。

據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負責人克里斯·厄姆森介紹,這款原型車具備全新的傳感器、一些能夠看得更遠的新雷達和新激光傳感器,以及一些新的攝像頭。原型車還在車體側面固定了激光傳感器,從而探測近距離的物體。

據悉,谷歌的這款新型無人駕駛汽車能容納兩名乘客。布林透露稱谷歌計劃跟底特律車廠合作,在短期生產100到200輛無人駕駛汽車,并希望在未來幾年內能在更多城市推廣。

目前包括加利福尼亞和內華達在內的美國多個州已經通過立法,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布林表示對于新款無人駕駛汽車未來在美國和海外進行道路測試的前景表示樂觀。

布林表示,目前美國很多公共場所并沒有很好的公交網絡,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的目標就是“為當下沒能享有便利交通的人改變世界”。

科技巨頭紛紛布局

在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上,豐田、奔馳、沃爾沃、通用等傳統車企早已有所行動,不過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能夠為智能汽車提供“大腦”的科技巨頭們也在積極參與相關的項目運作,其中不乏英特爾、高通等IT巨頭。

5月初,英特爾投資公司宣布投資日本無人駕駛技術開發商ZMP。ZMP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研發并提供包括汽車智能平臺、各類傳感系統、可視化及分析、技術咨詢、實地測試及車聯網信息系統等在內的無人駕駛技術。

幾乎同一時間,諾基亞宣布啟動價值1億美元的車聯網基金,并委托諾基亞成長基金專門管理,主要投資對象是具有發展潛力的車聯網技術、智能汽車技術和互聯網本地服務類的公司。去年9月,諾基亞曾表示將與奔馳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行業分析師認為,科技巨頭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的布局昭示著汽車已成為當下全球創新的重要一環。ZMP公司首席執行官谷口恒表示,汽車創新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徹底的無人駕駛。

在汽車無人駕駛技術開發如火如荼地展開的同時,貨用無人飛機的研發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亞馬遜CEO貝索斯在最新的致股東信中表示亞馬遜正在測試第五代和第六代送貨用無人機,并設計第七代和第八代無人機。在去年的假日購物季前,貝索斯首度公開亞馬遜的無人機送貨項目,引發業內高度關注。但相比于無人駕駛汽車而言,目前在美國商業無人機的普及還面臨法律規章的制約。

業內人士人為,隨著生產和使用成本持續下降,以及安全性能不斷提高,大量常規的無人交通工具出現。MarketWatch專欄作家科迪·威拉德撰文指出,未來十年“無人駕駛革命”將創造巨大價值,其蘊藏的機會堪比2008-2011年期間的App革命。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