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黑色二氧化鈦制備與太陽能利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時間:2014-05-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開展了合作研究,黃富強、汪宙、楊重寅、林天全等科研人員原創地發展出多種新型制備方法(氫等離子法、鋁還原法、二步非金屬摻雜法),大幅提高了太陽光譜中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吸收,效果明顯。

二氧化鈦作為重要的新能源和環境保護材料,在光催化、太陽能發電、太陽能集熱等方面被廣泛應用。然而,二氧化鈦的太陽能利用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原因在于光吸收范圍窄、電子-空穴對的分離效率低。二氧化鈦只能吸收太陽光譜中~5%的紫外光,而無法利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能量;本征電導率只有~10-10S/cm,不利于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分離和傳輸。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二氧化鈦在能源與環境領域的廣泛應用,無法充分利用太陽能。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開展了合作研究,黃富強、汪宙、楊重寅、林天全等科研人員原創地發展出多種新型制備方法(氫等離子法、鋁還原法、二步非金屬摻雜法),大幅提高了太陽光譜中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的吸收,效果明顯。這些最新發現的黑色二氧化鈦納米晶,不同于高溫氫氣還原的黑色氧化鈦,為一種核殼結構,核區仍為結晶的二氧化鈦,外殼為無定型的結構,其中無序的外殼是使白色二氧化鈦變成黑色的功能區域,無序的外殼包含氧空位或非金屬X摻雜(X=H、N、S、I)。該結構可導致對太陽光的吸收高達85%,遠優于文獻報道(30%)。

良好的太陽能寬譜吸收、化學物理穩定性,以及改善的載流子濃度和電子遷移性能,可以滿足高效太陽能的要求。其中,氮摻雜的納米黑色二氧化鈦,太陽光催化分解水,產氫率達到15mmolh-1g-1,處于報道最優異的可見光催化劑之列;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速率是商用納米二氧化鈦(P25)的四倍。黑色二氧化鈦納米管陣列用作光化學電池(PEC)電極,光能向氫化學能轉換效率達到1.67%,為二氧化鈦基PEC轉換效率的最優值。

研究成果被ChemistryViews以Titania:BlackistheNewWhite為題做了新聞專題報道,被認為在新能源(太陽能發電、光催化制氫)和環境(污染物降解、抗菌消毒)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國際公司與大學已經購買小批量樣品,用于環境保護應用。部分研究結果發表在J.Am.Chem.Soc.(2013),Adv.Funct.Mater.(2013),EnergyEnviron.Sci.(2013,2014),Chem.Euro.J.(2013)等期刊,已申請發明專利3項。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