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教授在高峰論壇上對“2013-2014年中國制造業與兩化融合十大熱點”進行了解讀。2014年3月13日,2014(第三屆)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中國制造業兩化融合歲末盤點頒獎典禮在北京歌華開元大酒店成功舉辦。本屆年會主題為“轉型之道融合之路”,來自工信部的相關領導、制造業專家和經濟學家、知名制造企業CEO、CIO、主流咨詢服務機構的咨詢專家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探討。
2013-2014年中國制造業主要呈現以下十大熱點:
1、深化改革為民營企業迎來發展新契機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會議出臺了諸多具體改革方案,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也讓人們備受鼓舞。三中全會中關于市場的作用從“基礎”向“決定”的轉變,更讓廣大的民營企業振奮不已。
2、推進信息消費,驅動中國經濟增長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隨著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信息消費正式成為擴大內需的新引擎,而且潛力巨大。
3、裝備制造業突破高端,打造大國重器
2013年,以高速鐵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與海洋工程裝備等為代表的中國裝備制造走向世界,是中國裝備制造業邁向高端制造的縮影,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制造業的新形象。
4、互聯網新模式加速傳統制造業的轉型
“米格之爭”為傳統制造業敲響一記警鐘的同時,也激起了互聯網企業的反思。在互聯網時代,到底是“營銷取勝”還是“制造為王”?當互聯網逐漸滲透生活與商業之后,像格力這樣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需要堅守什么、發展什么,像小米這樣的新經濟企業,脫離了實體,能否長久生存下去?
5、智能技術融合驅動制造業智慧升級
在國家積極推進兩化融合的政策環境下,高度融合各類技術實現智能化制造的需求被不斷發酵,市場對智能化工業發展的呼聲很高。另外,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揚,企業也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新型智能化生產方式越來越熱衷。
6、“洋品牌”在華遭遇質量門
曾經“洋品牌”們是高大上的代名詞,產品只要打上了外企制造的標簽,就是信譽和質量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外企在中國接連上演“質量門”事件,使洋品牌“高大上”的光環開始變得黯淡。而中國企業的不俗表現,更是對其帶來了挑戰。
7、制造業龍頭企業“跨界發展”
2013年,聯想控股旗下佳沃集團首款產品“佳沃”藍莓正式上市銷售;工業電器龍頭企業正泰電器在湖州安吉投資的農業體驗觀光園區,多先前以傳統制造為主業的集團型企業進入了更多新的領域,開始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的道路,制造業企業業務開始了新的拓展。
8、傳統制造行業競爭加劇,艱難前行
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了持續下行的壓力,尤其是二季度經濟增速下降至7.5%的臨界點,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經濟尚未完全恢復活力的情況下,我國制造業依然處于寒冬季節,增速放緩、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利潤下降,種種原因使傳統制造業在低迷中掙扎,步履艱難卻找不到一絲暖意。
9、“十面霾伏”催生環保產業新商機
2013年我國大部地區遭受“十面霾伏”,人民飽受呼吸之痛。由于霧霾頻發,環境保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開始思考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出臺相關環保政策。在治理霧霾的同時也催生和帶動多個高達百億的細分產業組成的空氣治污產業群,一批相關的環保產業得到迅猛發展。
10、2013中國創客經濟拉開序幕
創客起源于英文的“Maker”,就是把創意變為現實的人。創客的核心是將互聯網、制造業的長處進行融合,進而帶來更為便利的創新創業空間。目前,我國創客經濟已經拉開了序幕,北京、深圳、上海已經有多家與創客有關的企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