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匯成細流,細流匯成江河。
前日,任正非的一篇內部文章傳出,“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當真把寒意傳遍了市場內外。昨日,滬深兩市超過4400只個股下跌,消費電子、半導體板塊領跌。
不是任老爺子一字千鈞,而是大家心中本來就涼著一半,經不起秋風再吹。
今年上半年,就曾有一位工廠主對著我們剖析現狀,這樣說道:
制造業不比以往,過去幾萬塊就能開工辦廠,現在動輒上千萬。門檻高,總要有錢人來做。問題是,人家愿意嗎?富一代被罵成資本家,人人喊打,心灰意懶。富二代含著金湯匙長大,嫌棄制造業傻大黑粗,沒耐心做。
那么,未來中國制造業還能靠誰?
聽到最后這一問,再想想疫情與經濟,小巴無言以對。此后,每去一家企業,我們都會問幾個關于前景和信心的問題。不為寫稿,只盼他們的答案,能替我們回答當初那一問。
下半年起,我們走訪了一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的是,他們普遍抱有堅定的樂觀,不是那種面對困境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是實實在在的樂觀。
在寒氣傳遍市場之時,我想我們也應該把這份樂觀傳遞給每個人。
調研啟程前,正值喬羽老先生辭世,從那時起,便有“一條大河”的意象在小巴心中流淌。就讓我們以這條大河來講述絕技匯聚的故事——始于涓滴,匯聚細流,終成江河。
一、涓滴
1986年,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發現,德國強悍的出口貿易并非歸功于那些大公司,而是得益于中小企業。尤其是在國際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的中小企業,被西蒙稱為“隱形冠軍”。
在中國同樣如此,中小企業貢獻了“五六七八九”(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中國經濟的涓滴之水。
其中佼佼者,當屬“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為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由各級工信部門評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前三批共計4762家,第四批在今年8月中旬公示,又有4357家。
所謂“專”,就是專業化發展;所謂“精”,就是精細化管理;所謂“特”,就是獨特優勢;所謂“新”,就是創新能力。90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就是中國的(準)隱形冠軍。
這些企業如何看待未來呢?根據我們的走訪感受,他們的普遍心態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可為之事,大概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1.用科技實現替代
這是最常見的。過去一些工業產品的核心原材料、零部件由國外廠商壟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卡脖子”,經過無數“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努力,終于實現進口替代,甚至擠出了外企。
例如,一些超大型的工程機械,需要大扭矩行走減速機,此前,全球只有一家德國廠商生產。但是德國產品價格極高,交貨周期長達8個月,把工程領域的“中國速度”硬生生拖成“德國速度”。
湖南省科技廳將此列為科技重大專項,最終由株洲齒輪“揭榜掛帥”,攻克難題,生產出了國內首臺(套)2000千牛米行走減速機。
又如,生產液晶面板所需的ITO靶材,被《科技日報》列為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我國年消耗量上千噸,卻有一半左右依賴進口,越是高端產品越需要進口靶材。
2019年以來,火炬安泰的靶材逐步進入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中電熊貓四大面板廠家并實現量產。在京東方位于重慶的一家工廠,甚至全面取代了日本進口靶材。
株洲齒輪主營動力傳動系統總成,火炬安泰專攻靶材,都不是直面消費者的產品,自然也不被公眾熟知。
但汽車產業、液晶面板產業,都是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的市場。它們一旦被下游廠商認可“質量等同于進口產品”,接著就是迅速替代,業績翻番。
蛋糕無限大,只看你有沒有本事吃下。
2.用科技節能環保
自國家領導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來,環保與節能成為了新的風向。而今年夏天的極端高溫與缺電限電,更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節能環保的緊迫。
如何實現?不是靠去工業化,而是靠更先進的工業化。
例如,很多企事業單位都要配備數據中心(機房),這是一個耗能大戶。據測算,2020年,我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約等于兩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占當年全社會總用電量的2.7%。
國家在2017年發布了《數據中心設計規范》,2021年發布了《數據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很多自建的小機房,在能效方面都不達標。
一家名為德塔森特的“小巨人”企業,瞄準這一市場,推出了微型數據機房一體機。比家用冰箱略大(可以擴展為二聯機乃至十聯機),內置空調、UPS、防火設備,PUE值(電力使用效率)≤1.2,比傳統機房節能50%,節省空間60%以上。
這家企業伴隨數據中心國家標準而生,至今不過五年,產品已迭代8次,但市場推廣只能說剛剛起步。2018年銷售額幾千萬元,2019年破億,2020年兩億多,2021年三億多。
還有多少高能耗機房有待改造?這又是一個不可限量的市場。
推而廣之,還有多少生產、生活場景,有待更高效、更低碳、更環保的解決方案?
3.用科技保障安全
與節能環保類似,生產場景也需要更安全的改造方案。
幾年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里,美國工人就曾吐槽中國工廠存在許多不規范、不安全的生產操作。言外之意,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來源于此。
想想那些斷指的工人、那些罹患矽肺病的工人,我們確實很難開口反駁。
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從高端到低端,有著最為豐富的工業場景。種種生產流程,都值得改造一遍。
“小巨人”企業緯誠科技就在做其中一件事。他們為車間里的機械設備提供安全圍欄,在物理網格的基礎上增加人臉識別,安全帽、手套、口罩識別和安全光柵等裝置,保護設備與操作人員。
目前,我們主要走訪了以上三類企業,但理論上并不止這三類。至少還應該有“用科技實現從無到有、從0到1”“用科技卡對手的脖子”等等。也許是我們沒看到,也許它們還在未來。
總之,不必計較于低端產業流向東南亞,向上看,有太多值得做的事。
二、細流
很多專精特新“小巨人”,都依托于當地的產業集群,又帶動著當地的產業集群。例如寧波有數家生產模具的小巨人,株洲有數家軌道交通相關的小巨人,珠三角有數家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小巨人。
一涓一滴,匯成細流。
和企業一樣,這些城市也是參差多態,以各不相同的面貌展現出整體的韌性。我們試舉幾例:
1.合肥模式
2008年合肥投資引進京東方,2016年出資組建長鑫存儲,2020年押注蔚來。三次“豪賭”的成功,除了在本地培育起“芯屏汽合”產業集群,也讓合肥收獲了“最牛風投城市”的名號。
政府與國資積極參與產業投資,因此被稱為“合肥模式”——這并不是“賭”,項目的篩選、盡調、評審,都遵循嚴格的流程。
如今,這一模式不只針對大型企業招商引資,也應用到了中小企業培育上。
根據安徽省經信廳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安徽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已累計完成募資122.12億元,投資項目226個,帶動了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的發展。
今年6月,安徽省投資集團、安徽叉車集團共同組建安徽省新興產業發展基金,注冊規模100億元,其中包含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二期。還有天使基金群,秉承“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原則。
《合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倍增培育行動計劃》也提到:加強培優基金等各類政府投資基金對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力度。
合肥曾提出,2022年力爭新增50家左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隨著工信部第四批名單在8月公示,合肥新增了79家“小巨人”,超額完成目標。
合肥模式,特點是政府親自下場,人工催熟。作為后來者,想要迎頭趕上,或許只能激進一些。無論你是否贊同這種模式,都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合肥做得相當成功。
2.寧波模式
相比合肥,寧波模式顯得無為而治。本地經商文化濃厚,民營企業一茬一茬往外冒,政府也不必費心播種施肥,持續改善生長環境就好。
寧波的營商環境,確實好到令人驚嘆。寧波市經信局中小企業處的公務人員,甚至不愿稱自己為“主管部門”,而習慣自稱“服務部門”。
我們曾寫過一篇講述南北差異的文章,當時有一位從山東來到寧波的財務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
此次調研,我們又聽到了類似的話。緯誠科技董事長聞麗君對我們說:在高新區拿了25畝地,都沒請政府的人吃過一頓飯。
說到這里她甚至有些慚愧,覺得自己和政府的交往實在太少了。
但寧波的“不打擾”并不意味著毫無存在感,他們會為企業組織游學、交流、資源對接,也會在企業忘領獎金、補貼的時候打來電話提醒。
這樣的營商環境著實“寵壞”了寧波的企業家。一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老板對我們講,曾有一個北方城市的官員來他們企業招商引資,言語之間頗為傲慢,企業家直接懟了回去:你是來招商的還是來搞事的?
寧波如今共有國家級“小巨人”283家,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國第四。
3.株洲模式
在專精特新企業調研過程中,我們特意選擇了一座三四線城市——湖南株洲。
其實小城才是更適合中小企業生長的土壤,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都更低廉。赫爾曼·西蒙曾統計,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多數在小城鎮。
株洲同樣不容小覷。工信部迄今公布了三批共1984家重點“小巨人”(比國家級“小巨人”更稀有),株洲上榜25家。按照每1000億GDP對應的重點“小巨人”數量計算,株洲的單位密度是全國第一。
這里的政府沒什么錢,無法像合肥那樣乾坤一擲。
這里的經商文化也比不上寧波,沒有不斷涌現的創業企業。
但株洲仍然有自己的優勢——這里是我國在“一五”“二五”期間布局的八大工業基地之一,有許多老牌國企,例如中車株洲電力機車、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株洲冶煉集團。
圍繞在這些國企周圍的民營企業,以及從這些國企里走出來創業的人才,就是株洲的寶貴財富。
而株洲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發揮好這筆財富。
雖然沒有像寧波那樣形成完善的常態化的服務機制,但株洲通過專事專辦的方式,盡可能讓企業感受到營商便利。例如市委、區委一把手定期組織“政企早餐會”,與企業家共進早餐,有什么難題(往往因跨部門而難有一人拍板)當場提出,當場安排解決。
許多株洲中小企業,就這樣帶著行業積淀從國企走出來,而后成為國家級“小巨人”。
以上的城市模式,只是列舉,而非窮舉。還有很多城市我們尚未調研,尤其是北方城市。例如北京,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8%,同時提出“減量發展”,這樣一座城市卻有四批近600家“小巨人”企業。這是什么模式?仍待我們探尋。
三、絕技
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企業支撐大配套、小產業干成大事業!
1.紅外探測器
位于武漢光谷的武漢高芯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選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之一。疫情防控期間,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在高鐵站、機場、商場、寫字樓等地廣泛應用,這種不需要接觸、通過測量目標表面所輻射的紅外能量就能確定表面溫度的探測技術,是高芯科技攻關的方向。
紅外探測器是國家《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也是產業鏈關鍵領域實現“補短板”“填空白”的核心器件產品。多年來,高芯科技瞄準這一細分賽道,堅持將年銷售收入比重的8%左右作為研發經費,研發人員占總員工比例超過20%。如今,高芯科技自主搭建的3條紅外探測器生產線,已實現紅外產業最核心器件——制冷和非制冷紅外探測器及其組件的全系列量產和穩定交付。
高芯科技總經理高健飛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此次入選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再次證明高芯科技在經濟效益、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經營管理等多個專項指標上取得了階段性成績。“這是對我們專注開發紅外產業核心部件的高度肯定,也是對我們解決了紅外產業關鍵核心元器件‘卡脖子’難題的極大認可。未來,公司還將持續不斷加大科研投入,以技術優勢爭取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2.柴油機
與高芯科技一樣,位于青島市平度經濟開發區的青島淄柴博洋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具有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企業支撐大配套、小產業干成大事業等特點。從這里生產出的柴油機,可用于2萬噸左右的大型集裝箱船舶,還可廣泛用于內河、近海及遠洋船舶動力的主、輔機,船用、陸用發電機組及其他動力裝置的原動機。
“自創立開始,我們就瞄準了為船舶提供中速大功率發動機這一目標,專注于中高端船機市場,開展生產與創新工作。”淄柴博洋總經理趙書健告訴記者,在引進、消化、吸收中,企業對重點技術難題進行攻關,徹底解決了船用中速柴油機曲軸國產化過程中精磨主軸頸變形、淬火變形及軸頸拋光等諸多技術難題,為加快自主研發生產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機夯實了基礎。截至2020年底,公司共持有6件發明專利和27件實用新型專利,公司產品在2020年船用中速柴油機市場占有率為20.8%,在國內細分市場船用中速柴油機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
3.軟體機器人
再來看一家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科技公司——成立5年來,研發投入近9000萬元,遠超收入總和;200多名員工中僅有5名銷售人員,絕大多數為研發人員;企業獲得專利100余項……通過這組數據不難看出,這是一家非常注重創新的公司。專精特新的發展定位為公司帶來了好的發展局面:創立于2016年的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是基于軟體機器人技術的柔性夾爪,僅僅5年,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就穩居第一,產品遠銷23個國家。
公司總經理高少龍表示,企業在成立之初就明確了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為此,企業花了2年時間研發柔性夾爪產品,這期間沒有任何收入來源。2018年,填補市場空白的柔性夾爪產品終于研發成功,一經推出就因可以解決不同尺寸、形狀以及易損工件的抓取等工業界難題,在生鮮、食品等行業頗受歡迎。
采訪一家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個感受尤為明顯: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數據顯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7%,平均研發人員占企業全部職工的比重約為25%,平均擁有有效專利逾50項。在“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的浙江,2019年初至2020年底期間,全省470家“小巨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平均達4.9%,有效發明專利累計6460個、獲得企業質量體系認證1299個、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1183個,戶均分別達13.74個、2.76個、2.52個。
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中小企業以專精特新為方向,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才能把企業打造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
四、現狀
目前已培育三批共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發展,工信部建立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領航企業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29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至此,全國“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4762家。加上此前三批獲批的4700多家,二者合計已經超過9000家。
從地域分布來看,新公布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東、中、西部分別有1773家、746家、411家,占比分別為61%、25%、14%,與全國制造業企業區域分布規律基本保持一致。
從細分行業分布看,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呈現出“6789”的特點:超六成屬于工業“四基”(指工業領域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
據了解,作為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業評選要經過3項分類指標、6項必備指標等評價要求,包括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經濟效益、經營管理以及聚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方面,可以說是層層精選、優中選優。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小巨人”企業具有3類“專家”特征。一是深刻理解用戶需求的行業“專家”,“小巨人”企業以高質量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有1/5的“小巨人”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二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配套“專家”,在中國的上天、入海、探月、高鐵等大國工程中,都能找到“小巨人”企業的產品,大多數企業都在為龍頭骨干企業配套。三是“小巨人”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模式,是不斷迭代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專家”。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馬彬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我國雖然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但產業基礎能力建設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包括基礎裝備和核心技術能力不足、產業鏈上“斷點”“堵點”較多、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技術、從科技到產業的創新內循環機制不暢等問題。對此,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
其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其主導產品通常都有“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的作用,在國內細分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可以強鏈、鑄鏈,為國內產業鏈逐步融入全球創新鏈,贏得更大主動權。從工信部公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看,它們已成為保持制造業基本穩定以及提升制造業整體素質的重要發力點,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耕細分領域,持續性創新投入力度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產業鏈技術上的“斷點”問題,最終目的是解決“卡脖子”難題。國家要有強大的鏈頭企業,鏈條上也要有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來卡位,鏈頭和鏈身缺一不可。
近年來,中小企業勇立潮頭、敢于創新,克服了各種沖擊,取得可喜成績,實現快速健康發展,對國民經濟全局做出重要貢獻。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一級巡視員葉定達表示,這些“小巨人”企業為中小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堅定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樹立了榜樣。
尾聲
從“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工廠,從“零基礎”攻關到助力大國智造,在中國,一批中小企業勇立潮頭大膽創新,走上了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
“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業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在各自產品領域逐漸形成優勢和規模,能夠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可以說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優秀代表。根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數據,全國“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4762家。
占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近年來,中國培育了一大批專特精新中小企業,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將成為未來推動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
中國就是這條大河。
它由涓滴組成,由細流匯聚,看似世間至柔,卻是最抗沖擊。你永遠可以相信它。
因為有那么多冒險者、實干家,不管身處何種環境,總會努力做好自己手上的事。
有那么多的城市,各逞雄才,努力向上。
有那么多的產業值得去做,有那么多的產業仍有人愿意做。
涓涓不壅,終為江河。
“一條大河波浪寬”,會一直傳唱下去。
來源:吳曉波頻道,人民網,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