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吳敬璉有個綽號叫“吳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堅定主張中國應該推進“市場經濟”成為影響中國改革的重要經濟學家之一。在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吳敬璉作為演講嘉賓出席,不出意料,關于新能源汽車,他開出的藥方依然是“相信市場”。
讓市場說了算
新能源汽車如果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選擇哪一種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是市場決定的,企業會據自己的情況和市場的需求,來決定它所選擇的技術路線,但是由于我國舊體制的遺留還嚴重存在,技術路線選擇往往是政府領導機關制訂的。
我記得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政府的扶植和政府的力量調配是放在燃料電池上。后來逐漸認為比較成熟的還是電動汽車,于是我們開始轉向純電動汽車。這一系列的轉變實際上也是政府的行為,這種辦法是不行的。
究其原因這是舊體制遺留的嚴重存在,使得市場難以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舊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行政命令來配制資源來指揮生產。
這和十四次黨代表大會所指出的方向相反,十四次代表大會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我們各級政府在資源配制中還是起著主導作用,而且近一年來有所加強,這對于我們經濟發展的轉型,對于技術創新,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就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
十四次黨代會決定中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對于市場經濟下了定義: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在資源配制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有兩個功能,一個功能就是有效配制資源,企業的產銷發展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形成一個兼容的激勵體制,凡是對經濟發展有利的事情,企業都愿意做,這就是市場的激勵兼容作用。
新能源汽車需要鼓勵創新的環境
提到經濟增長轉型,為什么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到執行時總是不太理想,為什么我國經濟取得的成績和原本預期的希望差距很大?
投資驅動的增長是造成我們當前許多經濟矛盾,甚至社會矛盾的根源。我們經常講產能過剩,最近國務院發布了怎么消除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實根本問題就是粗放增長,只是依靠投資。
那么到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轉什么,從哪里轉到哪里,它的核心實質何在?答案是從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到集約的經濟增長方式。
所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依靠投資,依靠投入資源支撐著增長,所謂集約的增長,就是主要依靠效率提高的增長,所以轉變增長方式,或者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和實質就是提高效率,說得簡單一點,用各種方法提高效率來驅動經濟增長。
例如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產業,應該鼓勵創新,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的發展仍停留在緊跟國外車企的步伐階段,難道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行嗎?我覺得不是。
以前我的認識也很落后,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和發展現狀比較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創新。但后來發現我們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并不差,基層的技術創新是非常多的,但問題是一旦產品推向市場時,產業化就會變得舉步維艱。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在于經營和法制環境不健全,我國目前缺乏一個鼓勵創新和創業的環境。特別是那些在創新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創新型小企業在我國很難脫穎而出,原因雖然有多種,但核心問題是政策上的不認可,這些企業沒有發展的合法渠道,可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其實正是這些小企業。
這一點大概十年以前我就曾經提出過,如果我們對于小企業沒有一個好的經營環境和法制環境,那么新的技術很難脫穎而出。
總而言之,如何消除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化的轉變?答案只有改革。一個好的經濟體制才能夠讓技術創新發展起來,只有技術創新才能夠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才能轉型。用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一五期間的話來說,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刻不容緩。
為什么美國會出現特斯拉?
在這里,我要提一下美國的A123和特斯拉這兩家企業。
兩三年前,正極材料做得最好的是美國的A123,美國密西根州政府對它做了很強的支持,當時我國的一些小企業其實和A123的技術相差并不大,但是我們的企業地也拿不到,錢也拿不到,發展得很慢。
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的特斯拉,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家企業沒有汽車制造的經驗,當然它最后能不能夠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產品也很難說,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家企業身上看到,當技術創新時,它的不確定性太大,成功的概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政府放手搞好大環境,讓企業千軍萬馬往前沖,按照大數發展,就算成功的概率是萬分之一,也總會有一個能成功創收,特斯拉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
但在我國,政府是絕對不會讓一家沒有汽車產業背景的小企業去輕易試水新能源汽車的。所以我再三提出要特別注意小企業,這些小企業或者說外行的企業,由于沒有包袱會主動去尋求創新,如果我們一些政策抑制這些企業的話,那創新就很難了。
總而言之,我們在十一五時曾經總結過,十五計劃期間為什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生逆轉,得出的結論就是存在體制性的障礙,這個體制性障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資源,而且用自己控制的資源來營造政績,政績的主要表現就是GDP。
由此我們可以從新能源汽車這一個產業解讀中得出結論,就是當前中國經濟要實現轉型,必須使企業的創新精神得到發揚,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出路就是改革。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夠消除這些體制性障礙,才能夠營造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條件,只有通過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和法制化的、民主化的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夠建立起一個所謂包容性的經濟體制和包容性的政治體制,建設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樣才有利于創新,才能夠實現經濟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