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我國大氣污染影響范圍日漸擴大,影響程度日趨深遠,不少博友稱,徹底治理刻不容緩。考慮到大氣污染物跨區域飄浮的特殊性,大氣污染跨地區聯防聯控十分必要。
環保部將圍繞開展空氣污染突擊檢查
環保部規財司司長趙華林在13日“2013環境保護年會”上說。為了更好地治理大氣污染,一方面國務院正在給省級領導“松綁”,從以往通過GDP增長的考核要求,逐步轉變為把民生問題、環境保護問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探索環保新路。
據了解到,環保部從本月開始到明年4月,將根據“大氣十條”啟動重點針對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專項執法檢查,目前華北地區各地方正在對當地排放廢氣的企業進行排查,并將名單上報環保部,然后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將于10月底或11月初直接到地方進行突擊檢查,均屬于不提前通知企業的檢查方式。主要涉及廢氣排放的企業包括鋼鐵廠、電廠、化工廠、水泥廠、建材廠等。
趙華林表示,“十二五”期間,隨著經濟繼續增長,燃煤量、機動車也要相應增加,我們的環境壓力非常大。PM2.5減排和其它的環境問題不一樣,因為形成因素非常復雜,所以要從生產、生活、生態方面徹底地逐步改變。
大氣防治區域聯治是現實需要
大氣污染問題的積累是個長期過程,而解決同樣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區域化特征日益明顯,經濟結構的相似性使大氣污染也逐漸呈現出區域化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大氣污染已越來越呈現出“無規律的特征”。現在天氣的極速“變臉”讓大氣污染防治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徹底治理刻不容緩。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要徹底治理大氣污染,光靠一個城市或一個固定區域的“單打獨斗”已不現實,必須代之以大區域內的各個城市的一體化聯動。也就是說,大氣污染必須聯防聯控。
實現大氣污染區域聯動治理,需要技術、管理、資金等多方面的有效配合。現代化的大氣污染治理必須輔以科學的技術手段作支撐,必要時可引進國外的先進治理技術與設備,同時以科學研究為理論依據。鑒于區域性治理的特點,建立區域間合作平臺應該能帶來資源整合的效果。
要克服地區間、部門間障礙和限制,要加強地區間、部門間聯合聯動,在制度設計上要淡化甚至摒棄屬地管理,對有爭議的問題要探討協商式合作模式,必要時可建立區域間或部門間協調機構。
此外,資金支持更是污染聯動治理的“血液”。有網友建議,財政資金應該擴大預算規模,并加強資金流向和使用監管。另外,還應積極合法聚攏社會資本,讓社會資本有意愿、有渠道投向大氣治理領域,建議建立相關基金體系,使社會治理資金發揮長效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