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曾經試探市場的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已經碰到了窘境。由于必須以量產降低成本,一些企業主開始用“與高富帥搶飯吃”來形容與歐美日同行的競爭。前者產品線不全,成本控制不力,后者這兩年在中國市場發力擴充產品線,降低價格,直接壓制著國產機器人品牌的生存空間。
2012年底,中國已經超越韓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陳其忠覺得這個市場變化很快,“過去,國外機器人整體價格比較高。去年開始,國產品牌的機器人出現了,國外品牌就開始降價。國產機器人企業生存的平衡點也在變化,也要降價。以前賣1000臺機器人大約營收1億元,以后未必能收到這個數目。”
與很多國產工業機器人類似,廣數的定價策略會參考國際品牌。在相應的型號,廣數會保持比對方便宜三分之一的價格優勢,廣數目前產量最大的8公斤級六軸機器人,市場價大概13萬元,而進口的機型大約17萬元左右。相較于國外品牌,一位業內人士直接表示:“品牌、資金、管理、技術,我們無一占優。”
在珠三角地區,一些新興的自動化設備、工業機器人企業依靠價格優勢繼續發展。順德嘉騰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友回憶說,他當初想做搬運工機器人(AGV,在中國被列為工業機器人的一種)的初衷,就是因為日本的同類機器曾經要賣35萬元一臺。現在嘉騰已經能把單臺制造成本壓到10萬元以下,產量迅速擴大。
第一個應用案例,對這些國產機器人企業尤為重要。陳友現在還很感激華為這樣的民族制造業巨頭。2010年,華為決定把開發AGV項目交給他,甚至把技術人員派到了他的廠房。“在我們這個行業,沒有案例就擠不進去。”
然而,更多新裝機器人的工廠仍然傾向于選擇外資品牌。深圳雷柏電子的制造中心總監鄧邱偉為了實現鍵鼠工廠的無人化,曾經一下子買下了ABB出品的60多個六軸機器人。“看上去手臂并不重要,但我要買它們回來,就希望它一天24小時很穩定地做一個事情。而且,ABB當時給出價格之便宜,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在很多業內人眼中,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穩定性、速度和精度方面的口碑并不如歐美日品牌。而且,每年歐美日品牌在研發上都有持續的努力,產品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這讓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追趕起來也不無困難。
盡管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仍處于發力階段,但經過數年的發展,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機器人公司逐漸增多,很多有技術能力的企業圍繞著工業機器人做起了周邊開發、系統集成的生意。需要以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系統替代人力的企業越來越多,它們通過替不同企業開發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也成為國內外工業機器人的代理商。
一位自動化公司人士曾對記者坦言,在機器人大舉進入中國工廠的大潮中,這種路徑選擇相當現實:“利潤率更高。為工廠做解決方案,開發自動化系統,成本只要幾千元,卻有可能賣到40萬元。機器人制造,利潤率最多只有20%。”
陳其忠寄望自動化公司們能多給國產機器人以安裝到工廠車間的機會,但他并不抱很大希望,因為方案提供商多數還是會優先考慮國外機器人。自動化公司們覺得,目前國產機器人的價格優勢還不夠明顯。“一家工廠的自動化改造可能以百萬元投入計算,正因為投入巨大,老板們更傾向于引入口碑更好的國外機器人。”順德目前最大的ABB機器人代理商——利迅達機器人系統公司董事長霍錦添對記者說。
現在,廣數已經獲得了廣州市政府層面的支持。這家中國目前機器人產業化規模最大的企業,正準備擴充廠房,擴大產能,爭取機器人的年產銷達到1000臺這個維持機器人工廠盈利的數字。廣數方面估計,今年他們能達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有些評論認為,當前中國的國產機器人產業,就是當年汽車業的翻版,要真正做到自主研發乃至品牌興旺,還有待時日。
已經在AGV機器人領域站穩了腳跟的陳友,則用自己的經歷來表示對中國品牌工業機器人的謹慎樂觀:“在這個領域,當你完全不成氣候,便沒有人會來質疑你的產品。當你開始拿到訂單,對這個市場的格局開始有所影響,各種對你機器人的詬病自然接踵而來。這時,你可以看成是一種希望,因為這表明你開始靠近。你需要的是沉得住氣,少談口號多做實事,扎實地做研發,攻市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