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比爾·蓋茨曾發表預測稱,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將成為可以改變世界的未來發展趨勢。盡管,機器人還未主宰世界,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而在A股市場中更刮起了一陣機械化的旋風。
機器人改變生產方式
說起機器人,很多人的印象還是電影科幻片里的場景或汽車生產廠的手臂,機器人似乎距離每個人的生活都很遙遠。但現實生活中,機器人應用已更多被用于工業制造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日前參加2013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的論壇時表示,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是產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作為數字化智能化在工業領域的代表,發達國家均將工業機器人作為其制造業復蘇的主要途徑。
據介紹,工業機器人就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重要的自動化裝備。除了目前應用較多的汽車制造行業,未來它將廣泛應用于毛坯制造、機械加工、焊接、裝配、檢測等作業中。
但究竟機器人帶給我們什么改變?2013年4月8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特別策劃之“機器人搶了誰的工作”正式在央視二套播出。報道中,深圳雷柏科技引進了大批機器人走上崗位,和工人們一起工作。在鍵盤生產區,一個個機器人不斷地向鍵盤上組裝各種零件,并將半成品轉往下一個工序,完成同樣的產量,以往需要110人不停地工作,但現在只需要5名工人,省掉了105個人。
除了節省人力以外,效率也是企業樂意使用機器人的理由之一。“以前我們手工打的,完成一個工作的時候要一分鐘,現在機器人用時40秒,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了。而且永遠都是熟練工,不需要培訓,這是最大的好處。”光弘科技電子有限公司革新推進部部長黃福新算了一筆賬,這3臺機器人一共花了18萬元人民幣,但它干活相當于6名工人,一年不到就能收回成本,如果按3年的使用期計算,能節省四五十萬元人民幣。基于機器人帶來的高效投資回報率,公司今年還會撥500萬美元投資在機器人引進上。
中國將成第一大機器人市場
目前,像雷柏科技和光弘科技那樣,樂意改用機器人的企業越來越多。據了解,去年全球機器人銷量的70%集中在5個國家,即日本、中國、美國、韓國和德國,中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
有分析稱,機床行業規模表明我國制造業對自動化加工裝備的需求空間巨大;同時,我國機器人使用密度還處于極低的水平,機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將帶動機器人需求量的提升。“預計中國市場規模將于2014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王衛明稱。
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量年增長率保持在40%,這一增速自2008年之后呈現加快趨勢。王衛明表示,在工業機器人50年的發展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工業機器人有如此巨大的需求。2012年全國工業機器人銷售同比繼續保持51%的增長。“可喜的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的成本則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這為擴展其應用打開了空間。”
國產化的困境與機遇
1.國產機器人不到10%
雖然中國未來的市場巨大,但實際上這個市場卻被國外產品把持。據華泰證券機械行業研究員徐才華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5萬-6萬臺機器人中,只有不到10%屬于國產產品。
國產化程度低的原因除了品牌知名度不如國外以外,國內企業在主機成本和可靠性品質上也不如國外品牌。王田苗以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為例,國內產品平均在8000小時,而國外同類產品可達數萬小時,“國外機器人巨頭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藝上的努力是長期的,必然相對國內企業有巨大的優勢。”
“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來看,主要是控制系統,機器人的大腦,支配系統,其實就相當于肌肉,是把大腦的一些指令轉化為機械的運動,還有減速系統,就是把高速電機的旋轉,轉化低速機械臂的旋轉,然后就是機械構件。這幾個核心零部件中,中國比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徐少華如此表示。
2.政策扶持前景可期
種種跡象表明,工業自動化時代已越來越近。而未來政府在相關板塊方面的扶持政策,將有望加快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事實上,早在2012年,我國科技部印發《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裝備,發展和培育一批高技術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核心企業,同時,將重點培育發展服務機器人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公共安全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務。
而日前,王衛明透露,在經過2012年年底開始的調研以及近期的行業座談后,工信部關于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在征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意見,相關政策將很快出臺。
他表示,指導意見將統籌規劃圍繞工業制造領域實際發展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突破關鍵技術為核心。強調產業布局,引導機器人產業平衡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