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中是原山西煤炭運銷集團(簡稱山西煤銷)的董事長。今年5月25日,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際電力集團(簡稱山西國電)合并重組為晉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晉能公司),劉建中成為晉能公司的董事長。
之后,劉建中將繼續負責煤炭產銷相關業務和新公司的業務拓展。
煤電之爭,困擾了煤電企業很多年。業內人士認為,晉能公司的成立,是煤電一體化的一次深度涉水。
關于煤電聯營,山西煤電企業早就開始了探索。
山西大同煤礦集團重組漳澤電力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山西分公司與中煤能源集團平朔公司攜手打造“太二模式”,山西西山煤電集團“迎娶”武鄉和信發電公司……但這些合作,通常是“大吃小”,或是煤炭企業作為主體建電廠,或是電力企業作為主體辦煤礦。
山西煤銷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像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這樣由煤電大集團合并重組,成立新的集煤炭、電力、新能源、煤炭物流于一體的綜合能源集團,在山西尚數首例。
40個煤礦和9個電廠打捆建設,生產出來的煤不用出門,就一路運到電廠,節省出來的運輸費用,是實打實的效益
早在2012年,政府就牽起了“紅線”,讓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相親”。
經歷了相互滲透、相互合作的“熱戀”期,晉能公司成功注冊。
關于煤電一體化,劉建中有自己的看法。
“真正的煤電一體化,并不是電力企業有幾個煤礦,煤炭企業有幾個電廠,而應是資產和運營的融合。”劉建中說。
政府牽起“紅線”后,劉建中開始同時擔任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的董事長、黨委書記。
這一年多的兼職,讓劉建中對煤的產運銷和電的產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對于之后的運作模式,劉建中說:“晉能公司內部各個企業獨立核算,但要有一套規則,能夠讓雙方實現利益最大化。煤和電的成本必須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這是一個標準。整合帶來的好處很多,雙方不必要的成本和開支將減少,綜合效益將提高。”
今年,晉能公司的經營目標是實現營業收入2289億元,其中山西煤銷2139億元,山西國電150億元;利稅149.25億元,其中山西煤銷140億元,山西國電9.25億元;利潤47.05億元,其中山西煤銷39.8億元,山西國電7.25億元。
今年一季度,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共實現營業收入515.3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山西煤銷同比增長6.4%,山西國電同比增長43.47%;共實現利潤6.27億元,其中山西煤銷同比下降71.3%,山西國電同比增長87.99%。
由此可見,煤電一體化的優勢初步顯現,在煤炭產運銷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由于電力利潤大幅上升,綜合下來,收入和利潤仍然保持上升趨勢。
劉建中說:“我們已經在產業布局上做了規劃,煤電一體化綜改標桿項目是我們當下重點建設的項目,其中主要是40個煤礦和9個電廠打捆項目,總投資約230億元。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投資118億元,40個煤礦已全部辦理完相關行政審批和長期采礦證換領手續,進入開工建設階段;9個電廠部分路條已經取得,其他的很快會拿到。”
“將煤礦和電廠打捆建設,生產出來的煤不用出門,就一路運到電廠,節省出來的運輸費用,那可都是實打實的效益。”山西煤銷項目部的相關人員說。
山西煤銷項目部部長范家文說:“將煤礦和電廠搞成聯合體,將利益放到一起,最后算總利潤,再由公司返給煤礦和電廠,就不會出現一家暴利,另一家過不下去的情況了。”
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的合并不會是“獨一份兒”,山西還將有大的煤炭集團或電力集團加入到煤電一體化進程中。
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的合并不會是“獨一份兒”。
在今年4月20日發布的《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2013年~2015年)》中,山西焦煤集團、山西大同煤礦集團、山西陽泉煤業集團、山西潞安集團、山西晉城煤業集團、山西煤銷、山西國際能源集團、山西省煤炭進出口集團等12家省屬重點企業將被作為試點,在企業股份制改造和資本證券化、企業資產重組和并購、創新企業投融資模式等8個方面展開機制創新。
而同期發布的《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2013年行動計劃》中則要求,統籌煤炭和電力市場建設,推進煤電聯營,促進煤電一體化發展,鼓勵長期合同,創新交易方式,完善價格機制,構建和諧煤電關系,新增煤電一體化企業兩家到三家。
此后,山西還將有大的煤炭集團或電力集團加入到煤電一體化進程中。
有業內人士表示,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的此次合并是山西煤炭資源的“再整合”。
“煤電一體化對煤電雙方都有好處,最顯著的就是提高了市場的抗風險能力。除此之外,運輸、資源規劃、產業布局等方面都有優勢,對于生產動力煤的煤炭企業來說優勢將更加明顯。以最基礎的運輸為例,電廠和煤礦分開,為了那張鐵路批條,大家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如果是一個集團,完全可以在井口旁邊建電廠,直接在井下用皮帶運過去。”山西大同煤礦集團負責煤電項目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為什么煤炭企業更愿意
直接選擇與電力企業并購重組等方式來合作,而不是自己去建電廠?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火電項目審批流程繁雜,沒有項目儲備和專業人才,煤炭企業想拿到路條太難了。
山西煤銷一位負責項目審批工作的人士表示,他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審批難,電廠的路條、土地審批等是最大的難題,這些審批不下來,貸款就辦不下來,后續資金很難到位。
選擇與山西國電合并是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這位人士表示,會有這方面的考慮,但不是主要原因。選擇與山西國電合并,是因為山西國電的優勢領域恰是山西煤銷的軟肋。
今后,晉能公司產業發展要以煤電和新能源為基礎,以貿易物流為支撐,適度多元、鏈式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建國曾表示,今后中國的能源肯定不能以煤炭為主,而要有各種新型能源、綠色能源,包括風電、潮汐發電、核電、太陽能、光能等。
“以后,晉能公司產業發展要以煤電和新能源為基礎,以貿易物流為支撐,適度多元、鏈式發展。既要做實一次能源,又要發展二次能源,突出能源主業優勢,實現黑色煤炭綠色發展、高碳能源低碳發展。”劉建中說。
電和新能源是山西國電擅長的領域。成立于1989年的山西國電同時占有發電和配電兩端市場,主要業務為發電、配電、燃氣、新能源等。其旗下的發電產業,涉及火力發電、水力發電、燃氣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
截至2012年底,山西國電運營和在建的發電裝機容量為412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為4630兆瓦,另有裝機容量1.12億兆瓦的項目正在建設中。以今年山西煤銷6000萬噸的煤炭產量計算,山西國電的裝機容量能消耗其中的1500萬噸左右。其配電產業,承擔著呂梁、臨汾、朔州3個市12個縣(區)的供配電任務,供電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
當被問及此前的業務規劃是否在地域上有一致性時,山西國電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企業布局并沒有太大的相似之處,僅有幾個項目離得比較近,要不然40個煤礦和9個電廠打捆項目也不會成為晉能公司的主要項目了。不過,由于山西煤銷的礦井大部分是新整合過來的,開工建設的并不多,這倒給之后的40個煤礦和9個電廠打捆項目留下了合作空間。
范家文說,山西煤銷已經將最初整合的448個礦井二次整合為165個礦井,在這次整合中已經考慮過礦井和電廠就近建設的問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家嶺煤—電—鋁—材循環經濟園區。
除煤電之外,晉能公司的另一個投資重點是燃氣板塊,其規劃投資額甚至超過了電力板塊,達到267億元。山西國電開工建設了橫穿河東煤田7個煤層氣區塊、總長度1500多公里的省級煤層氣主管網,并在太原高新區、太原汾東新區、定襄等10個縣(區)實現了城市燃氣通氣。
一個項目的推進中,總會有人看好,有人唱衰。現在說它的前景是好還是不好,都為時過早,它存在的價值,還需要等市場來檢驗
目前,晉能公司正在著手進行人員和機構梳理。在晉能公司的負責人看來,組織架構的變化是未來支持公司多元化的重要戰略。比如,分工變化更加適應戰略需要,突出公司的作用。
對于未來是以部門來劃分職能,還是以子公司的形式來劃分職能,晉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部門制、子公司制有各自的優勢,具體方案還在商討中,應該會針對具體情況,一部分業務選擇部門制,一部分業務選擇子公司制。這樣的優勢是,既能突出晉能公司的核心領導地位,將資源統一規劃并分配給各部門、子公司,又能給予各部門、子公司最大的運營權益。
對于晉能公司能否推進煤電和諧,劉建中雖然沒有說太多,但是言語間自信十足。“練練手、練練兵吧,我覺得沒問題。”劉建中說。
范家文表示,整合后的晉能公司具備了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多重優勢,從產業結構來說,煤炭生產、煤炭物流、電力生產、焦化、新能源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清晰可見。煤電和諧與否只不過是其內部的業務流程調控而已。
對于晉能公司的成立,山西煤銷和山西國電的員工很淡定。山西煤銷的一位員工說:“企業叫什么名字無所謂,重要的是,讓一線員工得到實惠。”
而對于晉能公司,質疑聲中最多的則是,對于長期頂牛的煤電雙方而言,要變成一家人絕非下一紙紅頭文件那么簡單。
有業內人士表示,煤電就算是一家,內部分配不均衡,也會成為將來限制企業發展、和諧的因素。多元化發展,一旦在項目選擇上有問題,就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同時拖累兩邊。
對此,晉能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說:“一個項目的推進中,總會有人看好,有人唱衰。現在說它的前景是好還是不好,都為時過早,它存在的價值,還需要等市場來檢驗。”
相關鏈接
1.我國煤電聯營模式
目前,我國煤電聯營主要有神華模式——煤炭企業控股和建設電廠,山西焦煤模式——煤炭企業興建電廠,魯能模式——電力企業興辦煤礦,伊敏模式——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電力集團集中控股,淮南模式——煤電企業合作新建煤礦或電廠。
2.山西煤電聯營方案
《山西省促進煤炭電力企業協調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山西省火電企業全部實現電煤長期協作合同管理,部分火電企業和煤炭企業實現以股權為紐帶的煤電聯營。實施方案內容包括推動煤炭聯營和建立電煤長期供需協作機制等。山西省煤電聯營方式以股權聯營為主,通過資本金注入、股權交換等方式,實現煤炭企業和省調現役火電企業的相互參股、控股或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成立
新的煤電聯營企業。煤電聯營后,可仍按照原有的專業化分工,獨立經營管理,同時推動煤電企業簽訂長期戰略性供需協作合同,并建立長期協作合同全覆蓋的省內電煤供需管理模式。
旁觀者說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李教授:合并對兩家來說都是好事。在此前的資源整合中,山西煤銷整合的煤礦條件都不太好,以前的主業是運輸,煤礦技術人才缺口大,包袱大、責任重;山西國電前幾年搞新能源,攤子鋪得太大,好多項目沒賺到錢,后續發展問題很多。山西煤銷缺人、缺已經成熟能立刻見到效益的項目,山西國電缺錢,缺少發展的支撐,他們兩家合作倒算是條出路。
神華集團國華電力公司小劉:兩家合并,不是一家主管另一家,能否齊心發展很不好說,電廠現在愿意找煤礦做后盾,一方面因為前幾年擴張過度,現在日子不好過;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日后煤價上漲,求不到煤。等過幾年電廠緩過來了,或者是煤價一直低迷,電廠會不會又想單飛?
山西省經信委副主任冀明德:煤電唇齒相依,煤電聯營將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有利于提升煤電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煤電聯營可以使煤電企業共享利潤,有利于雙方共同應對煤價和電價的波動,對中國的能源供給將產生深遠影響。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盡管一些實現煤電聯營的企業已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只是個別現象,并不具備示范效果,很難成為解決煤電矛盾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