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促使我國造紙業篷勃發展,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紙業生產國和消費國。然而,我們卻為造紙業龐大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消費能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態代價,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如何解決發展造紙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一直是業界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近日,APP(中國)最新發布的《“綠色承諾,綠色發展”2012年第二季度報告》引入了“藍色經濟”的理念,并提出只有科學發展人工林才能更有效保護天然林,才能保障木材的國家安全;堅持走林漿紙一體化發展道路,是我國發展現代造紙工業的必行之路,為業界探討造紙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科學種植人工林保障木材安全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環保焦點,森林問題也備受關注。一方面,森林面積減少,森林退化加劇等全球森林問題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木材供需矛盾尖銳的勢頭有增無減。森林不但要為全人類提供一個生態穩定的生存環境,還要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發展和經濟生活對木質和非木質森林資源的需求。
面對供需矛盾,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黃文丁博士在跟《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交流時指出,科學發展人工林,實現森林資源主動培育,既能解決林產品短缺的矛盾,又能間接保護天然林,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世界上人工林總面積近3億公頃,約占世界森林面積的7%。長期實踐證明,應用成熟科學的營林技術營建的人工林,生長量比過去提高了幾倍甚至十幾倍。人工林為全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業木材,其分布范圍和生產力都存在極大的增長空間,并積極促進了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因此,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當前都很重視人工林的發展。
黃文丁說,從1981年~201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0.36%,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0.62億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4%,在近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中國人工林的成就可謂舉世矚目。然而,在這樣一組漂亮的數據背后,依然存在挑戰。國家林業局相關領導曾指出,中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合理,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和1/7,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狀況較差的國家。
另外的挑戰,來自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帶來的對木材原料的巨大剛性需求。同需求相比,目前中國人工林的產量供應只是杯水車薪,而且還存在單位產量低、林產品加工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的問題。因此,在中國發展人工林也被賦予了另一層戰略意義,即通過打通完善上下游產業供應鏈,改變中國在木材上大量進口、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局面,為產業升級助力。
黃文丁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2015年中國木材消費量將達到3.3億~3.4億立方米,而國內可供應量僅有1.9億立方米,還有40%依賴進口。供求缺口之大,令人堪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科學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人工林蓄積面積,將是非常重要的命題。
事實上,科學發展人工林是我國一直大力提倡的方向,也是一條大有可為之路。APP(中國)公關總監張文展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APP中國通過種植人工林和科學的經營管理,一方面,APP中國增加了森林固碳,加強了生態建設;另一方面,APP中國緩解了目前我國造紙產業對進口漿原料的嚴重依賴,APP中國減少國際木漿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藍色經濟 ”指引可持續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路上,“綠色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減貧的重要手段已被廣泛肯定;但是伴隨“綠色經濟”,環保溢價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因此,由比利時研究者岡特·鮑利所提出的“藍色經濟”概念開始廣受關注。
《報告》指出,現代造紙業作為資源、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早就開始探索多贏平衡的“藍色經濟”發展模式。首先,“林紙結合”的運作模式本身就是“藍色經濟”所倡導的循環經濟、永續發展的最好例證;其次,現代造紙業憑借成熟的技術和規模的投入,在制漿造紙環節已經構建了前期利用而非后端處理的系統,有效地將一個循環中的廢料運化為另一個循環的養分;最后,現代造紙業將產業鏈有效延伸,帶動多層次就業,體現了“藍色經濟”特別強調的“環保、經濟、就業”三贏的目標。
這一點,在現代化的造紙領域已經出現令人驚喜的嘗試。在原料方面,對混合熱帶硬木廢材的利用就是個明顯的例證。亞洲林業大國印尼將不具備生產能力的退化土地規劃為人工林區域,并在開發荒地和低價值或退化的森林的過程中產生的混合熱帶硬木廢材分配到造紙行業加以利用,因為如果把這些材料留在當地就地掩埋或者焚燒都會增加周邊環境的負載,而充分利用這些硬木廢材,由此產生經濟效益,則是一個更為高明的選擇。
另外,將原材料進行合理分解、充分利用,也當屬漿紙行業在“藍色經濟”方面的小試牛刀。張文展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傳統制漿業通過堿法和亞硫酸法將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進行分離,取得商用纖維,而制漿過程中產生的“黑液”(主要成分為堿和木質素)則被作為廢棄物排出,既是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對環境造成污染。而現代制漿業則采用堿回收系統回收“黑液”,它的處理工藝是將黑液蒸發濃縮后,送入堿回收鍋爐燃燒形成蒸汽用于發電,這就是“藍色經濟”倡導的讓一個過程的垃圾成為另一個過程的原材料,使一個循環接著一個循環,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系統。
這些蘊藏在新方法中的商業機遇,不僅在實體經濟中得到驗證,在虛擬經濟中也開始做出嘗試。如在“林漿紙一體化”的平臺之上,利用人工林的儲碳功能,緊密聯接由此衍生出的金融資本,將林產業融入了一個有巨大潛力的新產業鏈(碳交易市場)。張文展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僅APP在中國建造的30萬公頃漿紙人工林,平均每年可固碳217萬噸,吸收二氧化碳約800萬噸。”
《報告》指出,對于企業及社會而言,“藍色經濟”讓其在節約資源和成本的同時能夠提高效能,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這種強大的商業動力也減輕了政府的壓力,在商界中推行環保無需只靠嚴苛的環保法規和大量財政補貼方才能落實。“藍色經濟”為人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揭開了更為廣闊和遠大的圖景。
“紙業大國”走向“紙業強國”
據統計,全球造紙業生產與消費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長,而我國造紙業近10年來以18%的增幅列居世界之首。截至2010年,全國紙及紙板生產企業有3700多家,產量為926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23.5%,居世界首位。“紙業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但走向“紙業強國”還任重而道遠。
“小造紙”往往成為污染大戶。據調查,大多數中小紙廠排放污水,其COD指標一般都超出國家標準的3倍以上。而將優勢集為大成、領軍中國制漿造紙業發展的正是大型骨干企業。中國造紙協會《中國造紙工業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紙及紙板的生產量較2001年
增長5440萬噸,增長率為170%;但同期,作為造紙業最主要環境指標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從203.3萬噸下降到109.7萬噸,降幅達46%;COD萬元產值排放強度從0.168噸/萬元降到0.025噸/萬元,下降幅度高達85%,這些成績約80%都來自于大型造紙骨干企業。
正是看到了大型骨干造紙企業在推動中國造紙業進步上的成績,國家頒布了嚴格的行業準入和淘汰制度以及日益趨緊的環保要求,不斷通過行政手段來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整合,讓市場空間逐步轉向具有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的領先企業。但目前,中國的大型造紙企業仍只有1%,中型企業僅有11%,與造紙強國的高行業集中度相去甚遠。張文展說,90年代,傳統造紙業大概有1萬多家,都是1萬噸以下的小造紙廠,20年來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現在估計不到3000家,而現代造紙業走林漿紙一體化的企業大概有70家。
中國紙業的崛起之路,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需要龍頭企業在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上的引領和帶動,中國造紙業才能產量和消費量齊飛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與技術升級的相互促進,真正提升國際影響力,完成從“紙業大國”走國“紙業強國”的華麗轉身。
對此,張文展從一個業內人士的角度對行業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繼續走林漿紙一體化的道路,解決運輸等成本過高的問題;第二,堅持國家整體規劃,解決同質化競爭和科學布局等問題;第三,做好國際認證和反貿易壁壘工作,解決國際化與市場的問題;第四,堅持科技創新,持續解決可持續發展的新瓶頸;第五,建立造紙業誠信與社會責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