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4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張順和)盼望著,盼望著,五一勞動節就在眼前,勞動者們可以借此放松身心幾天了。不過,有一群特殊的工人卻不會閑著,它們就是任勞任怨、不怕苦也不怕累的機器人。
焊接、搬運、裝配……工業機器人正在臟、苦、累的生產線上大顯身手;炒菜、掃地、親子教育,家庭機器人正在成為人類的伴侶。今天,讓我們來零距離了解機器人在廈門的應用吧。也許,人類真的可以擁有更多的“輕松的日子”。
一個能頂仨
機器人很酷很強大
“一個機器人大概可以替代3個工人。”總部位于廈門的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是廈門最大的機器人提供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陳總告訴導報記者,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即使不考慮其他因素,從投資收益上也可以實現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
像一個搬運機器人,需要二三十萬元的投入。而一個工人的用工成本,算上保險和加班費用,一年下來大概也得6萬元。三個工人就需18萬元,這樣,即使算上機器人的保養維修費用,3年時間應該就可以將投入節省出來。
而比起單個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形成流水線工作的機器人智能化系統可以節省的人工就更多了。
像上述的工業鋁合金托盤的智能生產線,如果按傳統的生產方式,這個過程和生產量需要200個工人。也就是說,這個團隊中,一個機器人可以頂上5個工人。
當然,這樣一套設備投入也比較大,大概需要6000萬元。還是按一個人工成本6萬元來算,在傳統模式下,工廠一年需付出的人工成本就是1200萬元。這樣,6年左右的時間也可以收回投入。
上述只是從投資收益的角度考慮,如果綜合考量,機器人的好處還有不少。像減少原料浪費、提高成品率、提升產品品質與一致性、節省生產空間等。而且,由于機器人干的都是苦活累活且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種,所以,在生產安全上也是一種保障。
市場潛力大用工荒來襲不用怕
“以前只要是人能干的,就不用機器人,現在的趨勢是只要機器人能干的,絕對不用人來干。”廈門業內人士表示,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產值誰也沒有辦法去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潛力非常之大。
業內人士告訴導報記者,2002年算是工業機器人的元年,在此之前,國內機器人(三軸以上關節型)保有量不過1000多臺,而2002年一年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就有1000多臺。這兩年,隨著用工荒來襲,機器人的使用量更是有井噴之勢,目前國內機器人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5萬臺。今年初,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商富士康宣布啟動“三年內造百萬臺機器人”計劃,并停止在中國大陸招工。
據了解,思爾特2004年成立當年,年銷售額只有100多萬元,而8年后的2012年已達到了2億多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兩年,廈門已經陸續有一些公司逐步在導入機器人系統的生產,不過,相比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廈門使用機器人的企業還不多,主要是廈工這樣的大型企業和一些健身器材生產商。
“前期投入相對比較大,這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實力。”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此外,在理念上,不少公司老總也還沒有完全接受機器人的應用。
昨日,導報記者從廈門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廈門企業在機器人的應用上還不廣泛,為了緩解日益嚴重的用工荒,廈門正在進行相應的規劃,未來將加大在工業機器人方面的投入和應用。
數據
中國機器人增速全球第一
中國行業研究網最新報告顯示,由于人力成本上升,機器人正在逐漸取代人力。目前中國國內有5萬臺左右工業機器人在服役,占全球總量的4.5%,保有量位居日、韓之后排亞洲第三。
據統計,2004年以來國內機器人市場年均增長率達40%以上,2011年增長率達到51%,增速位居全球第一。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講述
我是機器人再苦再臟再累都不怕
沉重的鋼板件傳遞過來,一個矯健的臂膀伸出細長的焊槍,頓時火花四濺,看了真讓人捏把汗。
不用擔心,我是焊接機器人。焊接這種活,對于人類來說,是個苦活臟活累活,一不小心,還很容易造成工傷。但對于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而已,簡單輕松。
在工業機器人中,我算是資格比較老的了。如今,我的家族逐漸壯大,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在我身邊,有負責切割的機器人,有負責搬運的機器人,有負責裝配的機器人,不下十來種,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呢。
而且,現在我們逐漸擺脫了單打獨斗的工作方式,在智能系統控制之下,擁有不同技能的兄弟們相互配合、協同合作。
你瞧,在這條工業鋁合金托盤的智能生產線上,我們共有42個兄弟組成一個團隊。在系統的指示下,兄弟們有條不紊地各司其職,搬運、焊接、打磨、碼垛……整個流程都由我們兄弟自動完成,根本不需要人類來插手。
我們另一個制磚的兄弟團隊能耐也很大。投料、擠泥條、切條、切坯、集坯、編組分坯、碼坯,這么繁瑣且繁重的活,統統不需要一個工人來協助。一年下來,這些兄弟能生產出1.2億塊磚。據說,這樣的工作量,如果人類親自干,沒一兩百人還搞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