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頁巖氣、可燃冰爐火正旺 中國裝備借勢走強

時間:2013-03-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兩年,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頁巖氣的價值,它是能源界中闖出的一匹黑馬。提起頁巖氣,能源界無人不曉。頁巖氣的開發不啻油氣領域的一次革命

3月15日,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從沿海化石燃料“可燃冰”中提取甲烷的國家。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水合物,科學家表示其是一種“新頁巖氣”。頁巖氣的開采由來已久,最早開采的美國正通過它逐漸實現能源自給。我國的頁巖氣開采也在努力進展階段。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是近20年來在海洋和凍土帶發現的新型潔凈能源,可以作為傳統能源的替代品。據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機碳的總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

過去10年,美國的頁巖氣產量增長了11倍,如今可滿足美國近四分之一的天然氣需求。光是在2009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就超過了中國同期所有類型天然氣年產量的總和。頁巖氣的使用大大減緩了美國國內能源需求的壓力,2008年美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出現了1977年以來的首次下降。由于美國的開發,頁巖氣對國家戰略層面的影響逐漸被認識。各界對頁巖氣的關注和期待與美國的成功開發不無關系,頁巖氣給美國帶來一場“能源革命”,甚至可以幫助美國實現“能源獨立”,這讓頁巖氣儲量豐富的中國也看到了希望。

目前,我國在四川、重慶、云南、湖北、貴州、陜西等地開展了頁巖氣試驗井鉆探,在已鉆井口中已有部分獲天然氣流,初步證實我國頁巖氣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在好政策、有利前景的吸引下,我國掀起了頁巖氣勘探開發熱潮。國內幾乎每周都有關于頁巖氣的研討會,一些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兩次頁巖氣區塊公開招標,吸引了電力、煤炭以及民營資本紛紛涌入。

頁巖氣勘探開發熱潮為裝備制造業帶來機遇

業內認為,頁巖氣要實現產業化發展,技術裝備必定要先行。面對這樣一塊誘人的“蛋糕”,相關設備企業早已紛紛布局,以便在“頁巖氣時代“能夠搶得先機。

目前,四川成都市新都區頁巖氣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及技術服務基地已開建,該區和西南石油大學等有關方面正在合作,全球油氣開發領域四大巨頭中的斯倫貝謝、哈里伯頓、威德福已與該區展開合作。新都工業區目前已聚集了20多家石油裝備企業,已經規劃2000畝土地作為頁巖氣裝備研發制造及技術服務基地,其中600畝左右的起步區已開建。這個基地將包括三大板塊:其一為研發基地,其二為孵化園,其三為裝備制造及技術服務。

頁巖氣開采的完整產業鏈分為:上游勘探設計開發,中游鉆井采氣和下游儲運。以頁巖氣開采產業鏈中要用到的壓裂設備為例,據悉,壓裂設備占開發成本已經超過50%。根據莫尼塔發布的《頁巖氣行業系列報告》統計數據,2011年美國壓裂的產能供給約1200萬水馬力,占全球壓裂產能約80%。同時,美國每年新增和更新換代的壓裂產能合計約400萬水馬力。這直接帶動了美國頁巖氣壓裂設備市場的興旺。

隨著我國頁巖氣逐步產業化,也必將會推動油氣特種設備行業的發展,涉及的設備包括測井識別設備、固定及固井輔助設備、分段壓裂設備等。“油氣設備行業處于油氣開發與采掘行業的下游,油氣開發與采掘行業的資本支出的規模會直接影響油氣特種設備的需求。頁巖氣的勘探開采將帶動產業鏈的整體發展,最先受益的將是油氣開采及儲運環節設備提供商。除了企業積極布局頁巖氣裝備產業外,一些地方政府也把頁巖氣裝備作為高端裝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國將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頁巖氣資源評價、地球物理勘探、鉆完井和壓裂技術、氣藏工程和采氣工藝、開采環境評價和保護技術等方面,爭取早日實現突破。同時,也在做重大裝備自主化的專項規劃,盡快實現可鉆式橋塞、高效鉆頭、大型壓裂等頁巖氣關鍵裝備自主化。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說,盡管頁巖氣這塊大“蛋糕”非常誘人,但在頁巖氣概念火熱的背后,仍需清醒認識到我國頁巖氣開發面臨的諸多問題。設備企業更需要沉下心來,搞技術,做產品,而不是炒概念。

新一輪可燃冰勘探開發技術在加緊研究

中國曾在南海北部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可燃冰,從而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后,第4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采到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2004年,中德聯合科考隊的“太陽號”考察船,在南海海底發現了當今全球最大的碳酸鹽結殼,面積達430平方公里。據專家預測,我國南海西沙海槽、臺灣西南陸坡、南沙海槽、沖繩海槽海底,可能存在大量的甲烷水合物資源,可以滿足我國今后數百年的需求。

從目前評估來看,中國可燃冰的量還是很大的,但還處于資源調查、開發技術研究階段。至今全球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勘探與開采方面的研究,而中國對于可燃冰的研究與探索也一直在持續,我國南海、東海部分地區,可能存在一定數量的可燃冰。

科學家的評價結果表明,僅僅在海底區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積就達400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總面積的1/4。世界上已發現的可燃冰分布區多達116處,其礦層之厚、規模之大,是常規天然氣田無法相比的。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的儲量至少夠人類使用1000年。

為加快實現對戰略替代能源可燃冰的開發利用步伐,我國啟動了對可燃冰勘探開發技術的新一輪系統性研究。目前,該項研究被科技部批準納入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王宏斌介紹說,我國從1999年起開始對海洋可燃冰開展實質性的調查和研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詳實調查基礎上,已于2007年5月成功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近幾年來,我國科學家圍繞可燃冰開發技術及環境控制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已展開對可燃冰成礦地質條件和富集特征等的相關研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將在以往的研究基礎上,加快進行可燃冰勘探與開發技術等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可燃冰勘察開發事業提供技術支撐。

能源革命熱潮助推中國裝備制造走向世界

依托重大項目推進能源裝備的國產化和自主化,是近年來我國能源裝備產業迅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能源裝備行業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設備研發成功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力的保障了重點能源工程建設和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近十年來,我國在大型清潔發電領域、石油鉆采領域、油氣管線傳輸領域、大型煤礦綜合采掘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或突破,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裝備國產化水平逐步提升,一些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實現技術升級,還將裝備和技術出口到國外,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轉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