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焦點:環保

文:劉滿柏2013年3月

導語:今年的兩會上,“美麗中國”、“環境保護”成為焦點中的焦點。環境問題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不僅能夠兼顧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還能刺激工業自動化相關設備的發展。

核心提示:今年的兩會上,“美麗中國”、“環境保護”成為焦點中的焦點,此次政協提案前三個編號的提案里就有兩個涉及綠色環保,一個重點關注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資源浪費和破壞、污染日趨顯現、農業生產能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另一個提出盡快修訂并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分析人士認為,環境問題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不僅能夠兼顧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還能刺激工業自動化相關設備的發展。

兩會新焦點:環保

李克強答記者問   
    3月1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閉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面對中外記者對環保問題的提問表示,國家將對環保長期積累形成的問題,以更大的作為去進行治理。特別是對重點地區,已經查明的人為因素,要限期治理,對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狀況,要摸清底數,進行堅決的整治。”
分析人士認為,環境問題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在我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階段之后,通過發展環保行業來避免經濟硬著陸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十分重要,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環保部:將在116個城市建440余個國家空氣監測點
    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兩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談及國家空氣檢測網的建設規劃表示,今年我國將在116個城市建成440余個國家空氣監測點。到2013年年底,全國將有190個城市建成近950個監測點,組成國家空氣監測網,實時發布監測數據,并將督促國控重點污染企業污染物排放監測信息向全社會公布。
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補充說,全面完成以后,到2015年底,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都將建成適應新空氣質量標準實施需要、能夠監測PM2.5等指標的先進城市監測網絡,合共大概有1500個城市監測站點。
 
清潔電力: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獲青睞
    目前,在整個電網中,燃煤火力發電占70%左右,電力工業以燃煤發電為主的格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難以改變。但是,燃煤發電在創造優質清潔電力的同時,又產生大量的排放污染。為實現2008年G8(八國首腦高峰會議)確定的2050年CO2排放降低50%的目標,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的發電技術成為歐盟、日本和美國重點關注的領域。
潔凈燃煤發電技有幾種方法,如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增壓流化床聯合循環(PFBC)及超超臨界技術(USC)。目前,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比較容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
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是世界上先進、成熟達到商業化規模應用的潔凈煤發電技術,在不少國家推廣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節能和改善環境的效果。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投入運行的超臨界及以上參數的發電機組大約有600余臺,其中美國約有170臺,日本和歐洲各約60臺,俄羅斯及原東歐國家280余臺。目前發展700℃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領先的國家主要是歐盟、日本和美國等。700℃超超臨界機組作為超超臨界機組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自1993年開始研究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目前經歷了20年的發展歷程,成功開發了600℃和625℃兩個溫度等級的先進鐵素體材料。與超臨界相比,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熱效率提高了2%,每千瓦時煤耗降低了16克。由于先進鐵素體材料性能的限制,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只是潔凈燃煤發電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尚不能達到與IGCC競爭的目標。因此,以奧氏體及鎳合金材料為基礎的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是潔凈燃煤發電技術和裝備的根本出路。
 
水處理:監測先行,持續受益
    2012年以來,《“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等相關法規的出臺和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強制執行,都為水資源保護及環保行業的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供水來看,“十二五”期間,規劃項目總投資4100億元。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額約4300億元。從建設規模上看,國家污水處理政策體現了兩大趨勢:一是“重點仍在東南,重心移向中部”,二是“重點仍在城市,重心移向縣鎮”。這兩個趨勢將帶來市場格局的轉變,對相關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的持續推出,說明這一問題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具體的、類似PM2.5防治的措施尚未推出。我國地下水相關標準體系的滯后,以及監測數據的缺乏,決定了后續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政策的推出需要數年時間。
我國現有的《地下水質量標準》還是1993版本,僅僅包括39項指標,已落后于時代。質量標準的提升將是后續治理是否開展的信號。
    地下水防治中的監測能力建設,是資金最容易集中投入,能夠落實到具體公司的部分。環保部周生賢部長表示,“現在有些調查的情況還不確切,有的方法需要調整,有的地方要補充調查”。可見最近兩年地下水防治的工作重點,依然在數據的收集,而監測網絡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參照2004年《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以及1993年《地下水質量標準》,規定的指標基本是使用實驗室分析儀器進行監測。相關專家判斷,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前期階段,政府的投入將主要落實到實驗室分析儀器上。儀器采購是資金最容易集中投入的部分,而其他《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中規定的防滲、建隔離墻等與建筑無異,規模小且缺乏技術含量,無法落實到具體公司。
監測儀器公司將持續受益,但難以出現爆發性增長。地下水污染監測將為監測儀器公司,如聚光科技、先河環保、天瑞儀器、雪迪龍等,打開新的市場但是這部分業務在各相關公司中的占比較少,收入比重最多在10%左右(聚光科技),業績的拉動作用有限。加上此類產品的采購通常按照財政撥款,逐年進行。因此我們判斷各家公司的業績難以出現爆發性增長。

兩會新焦點:環保

相關:水處理中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儀器儀表、變頻器
    目前對于水處理行業的控制需求而言,PLC類控制器的性能特點是最適合這一行業的,因此也在水處理集散控制系統中得到了大量應用,以凈水控制為例,其在水廠范圍內所需要的取水、加藥、濾池、送水等監測與控制功能中都非常普遍地起到了主控的作用。而從整個集團公司的管理層面而言,又往往應用SCADA系統進行宏觀的指揮、調度和管理,真正達到“集中指揮,分散控制”的效果和要求。相應地,大量的人機界面、顯示儀表等也會有比較大的需求。而在水質監測、水狀態測量等方面,又需要應用大量的儀器儀表類產品。這些應用于水處理行業的儀器儀表,主要分為過程類儀表和分析類儀表,過程類儀表包括溫度、壓力變送器、液位儀表、流量計、閥門類產品、執行器等,而分析類儀表的種類則非常多而細,必須根據實際處理水源的水質、種類,結合相應的處理工藝進行使用。對于不同種類的污水如工業廢水、生物廢水等,其處理工藝可能相差很大。
    由于普遍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統進行分層控制管理,那么對于所依靠的工業通訊方式,也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來,從比較普及的現場總線,到相對較新的工業以太網,都已經得到了成規模的應用,效果也越來越得到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滿足遠程監測等一些特殊場合的應用,無線通訊技術也介入了水處理行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對有線的通訊方式而言,也無疑是一種優秀的補充。
    而在執行機構的環節中,變頻器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變頻器應用于鼓風機與水泵類負載時,具有多重優點,相對于閥門、擋板的調節方式,變頻調速可以使調速對象運行在節能狀態下,從原理上實現大量的成本節約;同時,使用變頻器也減少了機械的損耗,降低了執行器的沖擊性,對電網也能起到保護的作用。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伺服與運動控制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直驅與傳動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傳動網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
往期雜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與運動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