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與IGBT
智能電網研究最早是美國電科院發起的,是適應信息時代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配電模式,是現代電網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特征為:
(1)擴展兼容功能:基于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不同于傳統的只適合于單向潮流的配電網,越來越多的分布式電源將滲透進配電網基礎設施。該電源包括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分布式儲能裝置,以及電力用戶(包括電動車)用電需求的響應等。
(2)安全性:實現大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降低大規模停電的風險(如:美加"8.14大停電"),提高電網自愈能力,為高新技術、敏感用戶提供高級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
(3)提高用電能效,降低總能量消耗和網損,使負荷需求特性更具彈性,削峰填谷提高利用率。
江蘇宏微科技有限公司 應用中心主管 蘇桂國
我國的智能電網的規劃和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作為“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點制定了長遠的發展計劃,兩大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的投資不小于2000億。發展規劃見下圖:
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
不言而喻IGBT是智能電網設備的核心部件,從下表就可以看出,在智能電網建設的每個階段都可見IGBT的影子。智能電網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面對智能電網迅猛發展的形勢,國內IGBT廠商準備好了嗎?
智能電網的不同階段IGBT的應用
國內IGBT廠商現狀與挑戰
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近幾年來國內IGBT芯片和模塊封裝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涌現出一批IGBT芯片和封裝的生產企業,如江蘇宏微、宜興東光、吉林華微、嘉興斯達等。主要占據了國內的電焊機、電源、低壓變頻器、消費電子的部分市場。打破了國外在此領域對我國的壟斷。但作為智能電網在變電、輸電和配電環節使用的高壓大功率的IGBT目前主要為歐美和日企壟斷。
我們應該清晰看到高壓大功率IGBT是有很高技術壁壘的,進口廠商與國內廠商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產品的系列化方面,都有較大的差距。要縮小這種差距我認為應該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1、基礎原材料的供應是產品升級的關鍵,主要有單晶片、模塊封裝用的DBC基板材料,鍵合線、焊料材料、填充材料等,這需要國內IGBT的配套廠家要勇于創新,同時需要加大的投入進行研發和生產。
2、IGBT新技術和新工藝,如槽柵、場終止層和薄片工藝,需要摸索和攻關。
3、充分利用好國內外人才,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國內很多高端人才集中在高校,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人才進行各個方向的研究。同時與高校建立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江蘇宏微與國內高校建立了多種合作模式,1200A、1700V的IGBT在新能源領域已經開始使用。
4、測試標準的制定。有必要制定行業和國家標準,規范IGBT器件和模塊的測試和可靠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