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歐洲央行就發行歐元區統一債券進行了磋商,但未達成一致意見。當日歐洲和美國股市應聲大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非但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希臘、意大利等國甚至由此政權更迭。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至今尚未平息,世界經濟前景更顯撲朔迷離。
新形勢
入世十年,我國經濟逐漸融入全球經濟,對外依存度大幅上升,世界經濟的任何波動,都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需求不振。盡管如此,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前三季度工業經濟運行增速仍處于較高水平,來自工信部的信息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今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的目標沒有問題,預計明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仍將保持在11%左右。但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我國工業經濟運行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首先是拉動工業增長的內外需動力減弱;如前述的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仍在持續發酵,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需求減弱,國內鼓勵固定資產投資和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逐漸退出,國內投資和消費的增速也開始回落。其次是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受融資環境、用工成本、利率匯率、能源原材料價格以及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成本上升,生產經營難度加大。
從機床工具行業情況來看,今年第三季度,行業新增訂單呈現下滑趨勢,業內人士普遍持謹慎態度。其中低檔產品訂單下降幅度較大,重型、大型機床產品訂單下滑明顯,尤以大型重型機床為最,多數企業調低了明年的市場預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盡管當前世界經濟前景迷霧重重,不確定因素增加,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實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正如溫家寶上月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勢頭總體良好,但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既要看到有利條件,增強發展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計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做好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準備,扎實工作,穩中求進。”
毛澤東在其哲學著作《矛盾論》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需求下滑固然導致企業經營的困難,但另一方面它也給企業帶來考查市場的時間和空間,究竟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適合企業自身的發展,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是市場所急需的?誠然,市場的變化會淘汰一些不適合生存的企業和產品,但它騰出更大的空間給適應力更強的企業和產品以發展和延伸。事物就是在這種矛盾運動中呈螺旋式上升發展。
新思路
當前,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面臨產業結構調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及企業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高、綠色環保、科技含量高、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產業及其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預示著對高端機床的大量需求。我國工業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今天已到了前進道路上的轉折點,即:之前那種效率低下粗放經營、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并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之路將無以為繼,我們必須走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種變化了的外部環境,將給機床工具行業帶來空前的機遇(當然也有挑戰),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我們之前所有的成功和失敗、經驗和教訓,思考今后生存和發展之道。
事實上,機床行業的眾多企業已經開始了他們的新的征程,全行業在近幾年的結構調整中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一些企業結構調整更是不斷深入,如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管理創新和企業結構調整,對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集中精力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則不僅著眼于產品結構調整本身,還對產品的營銷模式進行大幅調整、創新,如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或通過金融機構向用戶提供分期付款業務,以應對當前用戶面臨的資金緊張局面。
在產品的升級換代、新產品的研發方面,有一大批機床制造企業取得不俗成績,沈機集團昆明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大力開發和生產市場廣闊、技術附加值高的先進產品,TH61140、TH61160為代表的臥鏜式加工中心,大型落地銑鏜床,實現了大型落地銑鏜床數控化,全部達到6軸控制、4軸聯動、360°任意旋轉。五軸聯動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等一系列高端產品的研發成功,不僅使我國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的研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高端裝備的國際市場上占了一席之地。
再如,陜西漢江機床有限公司針對國內壓縮機行業快速發展,而關鍵零部件的加工設備完全依賴進口的矛盾,開發出精密螺桿轉子粗、精加工設備,解決了行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并以此為契機,調整企業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開發出自己的螺桿壓縮機主機產品。
新機遇
一個新的產品或產業的形成,往往是與市場的變化密切相關的,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零配件制造、小型精密模具制造、五金制品、家具制造等行業的快速增長,催生了雕銑機的誕生,而后者又需要電主軸配套,據悉,現在江蘇星晨、無錫博華、安陽萊必泰、廣州昊志等都能生產出為雕銑機配套的從普通級到高精密級的不同層次的電主軸,這些企業就有可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努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是企業“突出重圍”的又一戰略方向。業內專家認為,制造服務業已成為世界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內容,從全球來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在向制造服務型延伸,向產業鏈的兩端拓展。如武漢華中自控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和武重集團都是工信部機床再制造試點企業,今年前10個月,華中自控公司獲得23臺套重型、超重型機床的再制造訂單。武重集團今年已經完成16臺重型、超重型機床的再制造,機床再制造年產值有望達到1億元。制造業服務型企業雛形初現。
有跡象表明,制造服務業將會是未來制造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世界著名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作為波音、空客等飛機制造企業的供貨商,它并不直接向用戶出售發動機,而是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出售,并承諾在對方的租用時間段內,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該公司在每個大型機場都駐有專人修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公司可以掌握大量關于發動機使用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在技術、制造工藝、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環節上精益求精,而航空公司和飛機制造商也能脫出身來,提高他們自身的專業服務水平,不用再專門養一批發動機維修隊伍。羅爾斯羅伊斯公司以這種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租賃、數據分析等服務,增加了服務型收入,據稱該公司近年來服務收入占其總收入的55%以上。讓我們把思路拓展一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用于加工發動機零部件的高端數控機床會是自己維護保養的嗎?顯然不會,因為那是機床制造供應商們的事情。
值得關注的是,統計顯示,全球有兩成的跨國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50%。
新的形勢,要求我們有新的思路,制定相應的策略,將挑戰轉變成為新的機遇。風雨之后,將現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