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印度公司將會采用本土化的運作方式,兼具售后服務、市場營銷、項目協調和當地分包功能
2012年3月5日,上海電氣印度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從十四年前開始謀劃進入印度,到如今,上海電氣集團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火電設備供應商之一,在占印度新增電力設備市場占了20%的份額。
布局印度市場
在上海電站集團總部,掛著一幅全球風險地圖,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制訂,顏色的深淺意味著不同國家的風險指數。
此圖成為上海電氣布局全球的決策依據之一。歐洲、美洲顏色較淺,意味著風險低,但是市場已趨于飽和,而南美非洲等地顏色深,風險高,市場空間亦有限。
“中國電力設備服務的現狀只能是以周邊為突破口,越南、泰國、孟加拉我們都去過,人口總量小,市場需求也不大,在電力市場的全球版圖中,能和中國市場相媲美的只有印度。”上海電站集團專業人士告訴《上海國資》。
“當時印度的電力設備相當匱乏,本土制造商供應能力有限,總裝機容量僅相當于中國的20%,全國基本上處于缺電的狀態。我們看到了其中的機遇,幾次深入調研之后,將印度確立為海外的主戰場。”
此外,國內市場供電量與需求量的逐漸平衡,也是促使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因素。2002年,我國的電力供應進入緊缺周期,為了盡快彌補電力缺口,企業對火電設備的投資力度增大。而到2005年底,電力緊缺周期已近尾聲。同一年,上海電氣正式在印度開疆拓土。
根據印度《商業標準報》的報道,使用中國電力設備的企業主要是私營電力公司。由于電力設備占電廠建設成本60%,因此設備價格成為印度公司中標電廠的關鍵。
此后的七年間,依靠技術優勢、價格優勢以及扎根印度多年的信譽,上海電氣承接了不少大單,包括印度孟買瑞吉電站項目、印度羅莎二期項目、印度拉古納項目、印度瓦羅拉項目、印度昌德拉普項目等。
目前印度成為上海電氣最大的海外市場,已完成或正在執行的裝機容量達2萬兆瓦,擁有12個電站建設項目,占到中國出口印度電力設備的一半。“未來30年到50年,印度將成為繼中國之后發展潛力最大的國家,”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總裁鄭建華曾對媒體表示。
據印度電力部統計,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開工建設的裝機容量為7.6萬兆瓦,其中超過六成的設備由中國制造商提供。目前,包括上海電氣、和哈爾濱電氣等中國主要火力發電設備制造商都已進入印度市場。
從辦事處到獨資公司
隨著業務的拓展以及項目的完工,印度市場的銷售收入已經成為上海電氣產業板塊中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大規模的貿易往來,如果沒有好的措施保證,容易導致印度人的抵制。
“所以我們在4年前就已經申請設立辦事處,但由于印度內政部的原因,這事拖了三年。”電站集團相關人士表示。辦事處相當于一個臨時辦公地,并非一種正規的商業運作方式,按照印度法律的規定,辦事處成立之后是不能從事商業經營的,但按印度以往的經驗,不少辦事處成立之后,都在私下進行產品銷售,容易造成逃稅和經濟入侵,這讓印度政府對辦事處的設立比較嚴格。另外,當時印度政府對本土的電力設備制造商持保護的態度,對中國眾多電力設備的進入亦有抵觸情緒。
窮則通,通則變。事情的轉機發生在一年前。既然成立辦事處的路走不通,上海電氣的領導層決定在印度設立本土公司,一來無需印度內政部門的批準,受到印度法律的保護;二來在國內此事也符合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整體戰略,得到了上海市商委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批準程序走得很快,一年不到,批文就下來了。
“印度政府也是非常歡迎設立公司的,因為這種方式帶有投資的性質,需要雇傭當地的員工,可以幫助解決了就業問題,還需要租辦公樓、買車、資金注入等,期間發生的費用都由上海電氣支付,這就不僅僅是簡單的產品輸出了,也符合印度本土化的利益需求。”
當初籌劃之時,是全資還是合資也經過了一番討論和考量。“上海電氣獨資經營有利于控制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成立合資公司,之后的效益就很難說,如果對方越來越強勢,可能會侵蝕我們的國家利益。”上述人士表示。
因此,該印度公司由上海電氣獨資設立。
經營考驗
據悉,上海電氣印度公司將會采用本土化的運作方式,兼具售后服務、市場營銷、項目協調和當地分包功能。
上海電氣在印度開拓市場已有7年,期間建立了不少電站,提供配套的售后服務將是印度分公司的主要任務。
“西方電力設備公司45%的利潤是來自于備品備件的售后服務。電站建設因為競爭大,利潤空間壓縮,但建成后有30年的設備運行期,這期間投入不大,而產出效益高,利潤空間很豐厚。我們估計大概會有30%的利潤由后續服務貢獻。”
而且市場營銷方面,未來上海電氣印度市場的銷售平臺會轉移到印度,在本地談項目。“總的來說,印度公司輔助性的服務會做大。”集團內部人士表示。
而大單依然還是集團來簽。“幾百億的單子只能由總公司來做,因為印度32%的稅率太高;小的合同會考慮由本土業主簽,并同時建立財務制度。印度公司總體來說是提供服務的。”
目前上海電氣印度公司剛成立不久,“我們還需要時間來準備,做到心里有數了,才會開始運作。”上述人士說,需要籌備的包括熟悉當地的法律條款、稅務政策,建立財務制度,控制產生的費用和成本,管理當地的員工等等。
充滿變數的還包括印度政府的態度和電力市場的周期性變化。此前,印度本土的電力設備制造商游說政府對進口電力設備加稅19%,但在印度政府最新的預算報告中,并沒有提到對進口設備加稅。
“此事畢竟牽涉到所有的外國企業,要使通過勢必會遇到不少阻力,阻滯印度的電力設備發展水平,印度政府定會三思而后行。不過就算通過了,我們也有應對措施,因為我們在印度的售后服務收入就已經足夠支撐印度公司的發展。”上海電氣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