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維LED產業,已經炙手可熱了不短時間了,“瞻前顧后”之后,發現目前不少地方仍是爭先恐后,大干快上,不少做法似曾相識,穿新鞋走老路,細細把玩品讀,理應事半功倍。
回顧一下光伏產業,“熱火朝天”似乎猶在眼前。去年之前,光伏產業被籠罩上了各種光環,從產業本身來講,這非不可承受之重,但在資本與各地政府的倍加寵愛之后,有些找不著北了。有關數據顯示,至今中國已涌現出100多個光伏產業基地,產能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如果市場產銷兩旺,這應該值得驕傲,但情況恰恰相反,我國光伏產業已不再是讓企業一擁而上的“香餑餑”,2011年歐債危機、光伏“雙反”調查的“外憂”與產能過剩、行業混亂的“內患”交織糾纏,使曾經如火如荼的光伏產業迅速進入“嚴冬”,冷熱變化如此之快,令人驚詫,年報尚未出齊,但從去年三季報來看,四大光伏巨頭英利、尚德、天合、賽維四家公司虧損2.9億元,其他中小企業凄慘程度可見一斑。
光伏產業病癥在于前期缺乏必要的頂層設計,缺乏專利技術,粗放式地一哄而上,政策和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又“拔苗助長”。
LED產業似乎正在講述類似的故事。
有專家“斷言”,將來LED照明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將上萬億元,蛋糕大的嚇人。
懂LED的,不懂LED的、投機的……各路人馬前呼后擁著殺了進來。資本大把大把地往里砸錢。國內三安、銀雨、勤上等照明行業“領頭羊”紛紛積極布局。
某些地區也已經把LED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突破口,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這似乎沒有錯,但在優惠上過于放得開,致使LED產業已經不斷取得新突破,躍上了新臺階,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在少數地方,LED產業已經是“家家冒煙,村村點火”。
目前深圳從事賽維LED技術及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及應用的企業約達2000多家,大部分屬于LED封裝和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事LED的高新技術企業有97家,只約占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2835家中的3.5%。深圳市相關企業中,屬于芯片生產僅有一家,對產品生產至關重要的半導體材料、熒光粉的生產企業更是一家都沒有。無論是技術、工藝、設備、關鍵原材料等都需要引進。
在中山市古鎮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出現了“數不清”的“民間作坊式”的小企業,“太瘋狂了,現在燈飾企業個個趕著上,都想先干著再說。”,行業發展混亂狀態可以想見。
然而,全球LED領域的技術和專利,一半以上被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的少數大公司所占有。這些專利多為核心技術專利,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尋找到突破口。當前LED產業熱在表面,很多小廠技術研發力量薄弱,多是買件組裝,其芯片技術多從國外購進,有的企業甚至在LED燈上裝上風扇來散熱。買技術,打價格戰成為某些企業的無奈之舉。
很多企業僅看到政策鼓勵、行業前景的利好一面,頭腦發熱都大舉殺入,這樣的沖動很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