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綠色金融如何助推節能減排

時間:2012-04-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所謂綠色金融,就是金融機構將環境評估納入流程,在投融資行為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環保產業的發展,通過資金流向引導生產要素向綠色低碳產業集中,從而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實施綠色金融,發展低碳產業,在中國當下顯得尤為緊迫。綠色金融將完成單純行政手段難以實現的節能減排任務,從而促進經濟轉型并推動產業升級。”這是日前“2012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與會代表的共識。

  所謂綠色金融,就是金融機構將環境評估納入流程,在投融資行為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環保產業的發展,通過資金流向引導生產要素向綠色低碳產業集中,從而推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兩高一剩”行業貸款增速放緩

  近年來,綠色金融的理念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而且開始得到實施與推廣,央行、中國銀監會等部門多次發文,要求嚴控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的信貸。

  今年2月,中國銀監會發布了《綠色信貸指引》,明確綠色信貸的支持方向和重點領域,對國家重點調控的限制類以及有重大環境和社會風險的行業制定專門的授信指引,實行有差別、動態的授信政策。根據《指引》,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從三方面推進綠色信貸:一是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支持,控制落后產能信貸投放;二是注意防范環境社會風險;三是銀行注重自身環境和社會表現。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國內25家規模較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已有13家發布了綠色信貸規范文件;2011年全國19家主要銀行“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及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增速比全部貸款平均增速低3.3個百分點。

  我國資本市場也強化了對環保的約束。2008年,環保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今后從事鋼鐵、火電、水泥、電解鋁行業以及跨省經營高污染、高耗能的“雙高”行業的公司申請上市或再融資,必須通過環保核查。

  政策、銀行體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約綠色金融的實施

  綠色金融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由于我國相關政策體系不完備,在具體實踐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還存在風險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溝通機制不健全、缺乏專業領域的技術識別能力等突出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志認為,國內大多數銀行仍把低碳化經營視為制度和標準約束下被動的供給行為,甚至把低碳化等同于“履行社會責任”,以為實施綠色金融會給自身帶來成本、技術等方面的困難。

  除了政策和技術方面的不足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也是影響綠色金融業務開展的因素之一。雖然10多年來,通過國有銀行對分支機構實行垂直管理的改革,地方政府逐步減少了對信貸的干預,但行政干預的存在仍是不爭的事實。行政干預使得信貸業務“泥沙俱下”,綠色金融的落實也就大打折扣。

  近年我國許多產業資本入股商業銀行,比如中石油入股昆侖銀行、寶鋼入股深圳發展銀行、武鋼入股漢口銀行等。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主管鐘紅認為,這一現象也值得關注。“一旦產業資本入股甚至控股商業銀行,銀行恐怕難以拒絕‘婆家’不合理的信貸需求。”

  除了外部環境外,我國銀行業體系自身不健全,也制約了低碳產業的融資。在本次論壇上,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易中舸透露,因為中小企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在資產、技術、營運模式和市場運作等各方面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普遍具有輕資產、缺乏抵押物等特點,在目前的銀行體系下,大量符合環保、低碳要求的企業難以獲得銀行信貸。

  盡快出臺綠色信貸扶持政策

  如何發揮綠色金融推動節能減排的優勢?易中舸建議,要進一步健全銀行體系,國家應允許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或專為環保產業融資的專業性銀行。“國家不妨完全由民間資本來設立這些銀行,這樣既可以發揮民間資本信息更為充分的優勢,也可以避免銀行因為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不能給予低碳行業和企業充分的信貸支持。”

  楊志認為,當前我國還應盡快出臺對“綠色信貸”的扶持政策,制定“綠色信貸”目錄指引、項目環保標準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放寬“綠色信貸”的規模控制,實施差別信貸政策,使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有利可圖。同時,環保等部門還應加強與銀行的信息交流,為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提供指引和技術支持。

  還有專家認為,除了銀行的間接融資外,我國還應充分利用股權投資基金、債券和股市等直接融資手段,促進對綠色低碳產業的融資支持。

  針對近年紫金礦業、華英農業等上市公司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專家認為,我國今后還要在節能環保方面強化對上市公司的約束,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環保相關信息的披露。

  楊志表示,在推進綠色金融方面,除了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豐富融資渠道之外,盡快推出強制性減排和碳排放交易市場也很重要。她認為,碳排放交易本質上也是一種金融活動,但與一般綠色金融項目相比,其節能減排的效率更高,而且更緊密地連接了金融資本與基于綠色技術的實體經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