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環境污染已嚴重威脅到人體健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發展綠色經濟是大勢所趨。而要發展綠色經濟,必然要發展綠色金融。以綠色信貸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各級銀行應盡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然而,盡管綠色信貸項目貸款總量在不斷增加,但是近年來綠色信貸項目總體占比較低,我國綠色金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綠色信貸政策長期推行不暢,原因眾多,主要是一些企業和銀行動力不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很多企業希望降低成本、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缺乏節能減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作為地方經濟支柱的“兩高”行業、企業,仍有高利潤、高回報性,這符合銀行逐利性的特點。
同時,地方政府容易因企業能完成利稅指標而放松對其環境污染行為的剛性約束,弱化環境執法,甚至在資源消耗中提供各種顯性或隱性的補貼。這致使我國絕大多數資源性產品價格未能充分反映其資源稀缺水平和環境、社會損害成本,從而導致企業和個人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缺乏持續的動力。
此外,節能減排項目技術性強,通常投資回收期也長。其產業結構從“高碳”向“低碳”轉型過程中,像風電設備、多晶硅、光伏等行業,都出現了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現象。這也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上升,使金融機構執行綠色信貸的動力長期不足。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期,增加產業結構的綠色程度,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撥款來解決資金需求遠遠不夠,需要發展綠色金融體系以彌補資金的缺口。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服務于經濟。通過金融杠桿來進行資源配置,可以引導社會資源流向,使社會各方利益主體容易形成共識。而綠色信貸是對傳統信貸的延伸和發展。傳統信貸單純追求商業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綠色信貸注重生態效益,追求的是商業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佳平衡。
現階段我國環境定價機制尚不完善,強化環境責任是實施和推進綠色信貸的基礎。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積極實現觀念的轉變,不斷完善信貸操作與管理機制,把開展低碳銀行業務努力融入日常工作之中。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注重與產業政策、環境政策、土地政策的協調統一,加快建立部門之間有效的環境信息共享機制,以實現信貸資金的綠色配置。這將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重點和主流。
筆者以為,以金融手段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應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低碳產業發展;二是支持碳交易市場發展。
要加快存量信貸結構的調整,以綠色信貸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制度化是確保綠色金融落地的重要基礎。在貸前調查、風險審查、貸款發放等流程中,要有針對性地提高業務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擴大金融產品的適應范圍,延伸綠色金融的業務領域,如排污權質押貸款、清潔發展機制預期收益融資。這可以為碳交易各方牽線搭橋,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要大力拓展咨詢與代理服務,探索碳交易實施過程中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權期貨、貿易融資、財務管理、保函業務等。要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或項目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參與節能減排相關的產業基金和投資基金的托管業務。這可以引導社會游資熱錢回歸實體經濟,各銀行形成自身經營特色和品牌,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原文轉自低碳工業網:http://www.tangongye.com/news/NewShow.aspx?id=21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