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美國實施‘雙反’以來,東營光伏就已經停止對美出口了。”在23日舉行的第六屆濟南太陽能展上,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山東大區經理相承東告訴記者,在歐美貿易壁壘不斷增多的同時,光伏產品的成本也在快速降低,目前已經達到了國內工業用電要求,東營光伏正在開拓國內市場。據記者了解到,隨著更多的國內光伏企業“出口轉內銷”,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光伏產業長期備受詬病的“兩頭在外”格局正悄然改變。記者陳川
摩擦增多東營光伏受沖擊
3月20日一天內,中國制造四次遭到美國反傾銷裁決,其中從去年10月份開始調查的光伏電池被初裁為傾銷,并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其中,東營光伏等其他中國公司的光伏反補貼稅率為3.61%。
對此,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山東大區經理相承東告訴記者,自去年10月份美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以來,公司積極應對,和國內的另外被初裁為傾銷的4家企業一起抗辯,結果收效甚微,“從今年開始,東營光伏已經停止了光伏產品的對美出口。”2011年,這家企業90%的銷售收入來自出口產品,其中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占公司出口額的10%左右。
另外,記者了解到,盡管歐盟尚未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但政府補貼正在逐年減少。
企業自救被迫延伸產業鏈條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規避出口風險,在艱難應訴的同時,國內光伏企業也在調整發展策略,積極展開自救。
力諾光伏集團美國市場銷售經理石楠告訴記者,為了開拓美國市場,同時避免陷入“雙反”泥潭,去年,力諾光伏集團已經在美國收購了IBM公司的一座廠房,計劃建設700兆瓦的生產能力。
目前,力諾光伏集團在國內的產能為700兆瓦,明年計劃擴為1000兆瓦。美國的投資,意味著,力諾將在美國復制一個光伏集團。力諾在美設立工廠后,不僅將避免“雙反”調查,還能享受美國多個“陽光州”對光伏產品的高額財政補貼之便。
而在德國市場,力諾采取了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的策略,改變原有代理商銷售模式,自建營銷體系,并提供物流、配送、安裝和各種零部件服務,實現“打包銷售”。據了解,安裝環節的利潤可達整個光伏行業利潤的30-50%。“打包銷售”比單純組件銷售利潤高出一倍以上。
另一中國光伏巨頭——英利集團,則采取了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策略。中國英利參展人員介紹,公司已經和世界最大多晶硅供應商韓國OCI公司展開合作,進行高純度硅棒、多晶硅片的生產加工。剛剛涉足光伏產業的山東大海集團也在展開與OCI的合作,試圖占據行業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優勢。
啟動內需補貼撬動光伏內需
“力諾今年將發展國內太陽能電站作為重點,逐步實現內銷與出口比重各占50%的目標。”剛剛從歐洲市場考察歸來的力諾光伏集團總經理李秉霖告訴記者,2011年力諾已經在西藏、青海等地建成80兆瓦的太陽能電站,今年的目標是200兆瓦的電站,2015年前要建成1000兆瓦的電站。
李秉霖預計,未來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兆瓦,國內市場正在擴大為中國光伏產業的重要市場。
與力諾不謀而合的是,省內另一家光伏巨頭——東營光伏也將目光轉向國內。目前正在省內建設多個大型工業用光伏發電項目。
據了解,2009年7月,國家財政部推出了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金太陽工程”,對光伏發電的補貼高達50%。在政府補貼刺激下,中國英利也在加大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據中國英利山東分公司經理姚國芳介紹,英利從2010年開始重點做中、美兩大市場。
對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出口轉內銷”現象,山東省政府節能辦資源節約處處長、省太陽能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玉剛贊成光伏企業大力開拓國內市場,建議工業企業新建的廠房達到一定標準的,要同步安裝太陽能光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