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大躍進”之后 風電新發展

時間:2012-03-2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從近乎“大躍進”式的發展,到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的暴露。

  從近乎“大躍進”式的發展,到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的暴露。風電行業經過幾年"脫韁"的發展,已經不再能簡單憑借"風"勢而取勝。在2012年,風電儼然走入了"僵局",繼續前行,需要的是更為合理的規劃和更為完備的規范;向后倒退,則面臨大量資源的浪費和難以處置的資產。

  “到2015年,風電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500萬千瓦。”國家能源局在“十二五”規劃中為風電產業繪制了一幅美麗藍圖。

  然而,不同往昔的是,風電產業在繁華過后,也在經歷陣痛。

  今年“兩會”,溫家寶總理指出要“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制造能力的盲目擴張”。雖寥寥數語,但將風電產業發展背后的問題掀開了一角。

  據我們了解,在風電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發電量也在迅速攀升。但是,與之相伴的還有項目“上馬易、并網難”、設備制造產能過剩以及行業規范缺乏等問題。

  “在政策的鼓勵下,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得過快了,是時候對發展中的問題做反思和總結了。”一位業內人士對我們感嘆。

  風機閑置“曬太陽”

  2005年,可謂是中國風電產業大規模發展的起步之年。這一年,在“十一五”的風能指標計劃中,國家計劃推出1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當年2月,我國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頒布。諸多利好政策隨后也密集出臺。地方政府上馬風電項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激情隨之被點燃,五大電力集團紛紛開疆拓土。一時間,風電場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冒了出來。

  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有了爆發式增長2005年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26萬千瓦,2010年已高達3131萬千瓦。

  2008年,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甘肅酒泉風電基地開始建設,總投資額高達1000億元。在酒泉方圓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瞬時上馬了32個大型風電場,到2010年年底,完成裝機容量560萬千瓦。相當于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1個10萬千瓦風電場。

  除甘肅酒泉風電基地外,中國還有蒙東、蒙西、東北、河北、新疆、江蘇、山東共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在規劃和建設之中。而山西和黑龍江兩省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已納入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劃中。

  一方面是不斷上馬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搶得風電市場的先機,加快審批進度,而出現的“4.95萬千瓦現象”。因為根據此前中國風電項目審批制度,5萬千瓦及以上的風電項目規模需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審批,5萬千瓦以下項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審批。

  “為規避這一規定,一些風電場投資商便將項目拆分成若干個5萬千瓦以下的項目,從而出現了"4.95萬千瓦現象"。”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發改委副主任郭少軍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表示,烏蘭察布市就有多個4.95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項目。

  不只在烏蘭察布,“4.95萬千瓦”在整個內蒙、東北,乃至全國都非常普遍。一份數據顯示:在風電項目快速上馬的2009年,全國共核準風電場項目187個,其中4.95萬千瓦的項目111個,占當年總核準量的59%。

  地方政府和發電企業的共同沖動導致發改委的一系列統籌規劃被架空,首當其沖的就是電網建設和風電場建設嚴重脫節。由于風電場的“泛濫”,使得很多無法并網的風機只能閑置著“曬太陽”。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國家能源局于2011年8月出臺了《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風電審批正式納入國家統一規劃。《辦法》明確指出,未列入國家能源局計劃中的項目,地方政府不得核準,不能并網,也不享受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審批制度的調整或將意味著“4.95萬千瓦”現象將得到改善。

 

  過分飽和的市場

  國家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的傾斜優惠,使得諸多設備制造廠商蜂擁而至。

  起初,我國的風電設備市場幾乎是外資企業的天下。2005年,我國開始啟動大規模的風電項目建設,龐大的市場蛋糕著實吸引了一批制造企業涉足風電機組研制,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數量迅速攀升。據統計,2004年之前,我國僅有6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截至2009年年底,這一數目高達86家。

  在國內企業的價格優勢面前,國外風機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逐步下滑。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外商風電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還高達75%,然而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就降到了11.3%。

  張迪飛(化名)2007年進入風電行業,先后在歌美颯和蘇司蘭從事風電設備銷售工作,他對我們說:“由于國內風機制造企業的崛起,外商的風電設備銷售空間越來越小,很多外企在中國建立的生產線也多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盡管從外資風電廠商手中奪得了市場,但并不意味著中資企業就可以安享盛宴,中資企業的相互廝殺隨即開啟。

  據我們了解,我國風機的國產化已由2004年的10%提升至2009年的90%以上。目前風電產業中,風電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然而由于技術門檻比較低,希望分得一杯羹的新企業不斷涌入。

  于是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被派上用場,這也在一次次撞擊著制造商的成本底線。產能過剩的聲音也不時響起。

  其實早在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就聯合發布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文件,其中風電設備就赫然在列。在隨后出臺的一些文件,風電產業的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也被多次提及。

  據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按規劃規模投產后,風電設備年產能已達3500萬千瓦,而此后五年中國市場的平均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在1500萬千瓦左右。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已很明顯。

  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重提風電產業產能過剩問題。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對我們介紹,中國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的現狀是大而不強,低水平重復競爭嚴重,價格戰頻發。大部分中小型風電企業確實不具備風電機組總體設計核心技術。

  為了給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退燒”,工信部2010年也發布了《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一些實力薄弱的新進入企業被擋在了門外,而像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寶南機器制造有限公司等晚進入企業也先后退出了這一市場。

  電網的苦惱

  “棄風”、“限電”的大量存在,風機產能的過剩,使得承擔“全額保障性收購”義務的國家電網備受詰難。然而,國家電網似乎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自2006年以來,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五年翻番,裝機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如此爆發式增長讓電網規劃措手不及。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兼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白建華對我們表示,一般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風電基地項目因為事先考慮到同電網的協調規劃,一般這些大型風電基地的電網接入較為良好。

  “截至2010年年底,國家電網共投資418億元,建成投運風電并網線路2.32萬公里。”白建華告訴我們,國家電網已組織完成了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輸電規劃。

  白建華指出,現在出現“上馬易、并網難”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審批的4.95萬千瓦項目。

  通過地方政府審批建設風電項目,上馬建設速度非常快。“風電場只要通過地方政府審批,建設是非常快的。現在風機設備制造能力相對過剩,只要風機運輸到風電場,進行吊裝,風電場建設就基本完成了。”一位風電運營商工作人員對我們如是形容風電場的建設。

  相比風電場建設的速度,跨省跨地區電網的建設周期顯然要慢得多。

  “電網建設的核準程序非常復雜,先需要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還要到環保、土地等相關管理部門辦理一系列支持性文件,才能到發改委核準。而且施工前都要做工程投資預算、融資安排,才能真正施工建設,這中間需要很長的周期。”白建華對我們說。

  而風電場的遍地開花、快速上馬顯然讓電網吃不消,而事先溝通的不暢也讓電網頗為被動。白建華說:“很多風電場建之前根本沒有和電網溝通過,建到一半甚至是建完了來找電網要求并網。”

  近期,德意志銀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稱,“如果中國繼續以超過電網擴張和并網風電的速度建設新的風機和風場,那么預計到2020年閑置風機裝機容量可能增加到29GW”。根據目前中國的發展情況,此說看起來絕非戲言。

  “如果不能妥善協調風電和電網的規劃,"風電三峽"將是"瘸腿工程"。”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也曾如是警告。

  白建華對我們表示,風電并網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風電場建設和電網的建設相協調。此外,將“三北”地區的風電大規模外送,鑒于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的特點,受端電網也應加快燃氣、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的建設速度。

 

  遲到的“標準”

  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風電行業猶如一輛高速列車,一路疾馳,然而其掩藏的安全隱患也在不斷積聚,多年沉疴突然在2011年集中爆發。

  2011年2月24日,中電酒泉風電公司橋西第一風電場出現電纜頭故障,導致16個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損失電力84萬千瓦。脫網事故導致電壓大幅波動,也波及到了甘肅電網,甚至對整個西北電網都造成威脅。這起事故也被國家電監會認為是近幾年中國風電“對電網影響最大的一起事故”。

  酒泉風電基地作為中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千瓦級風電示范基地,也是政府的樣板工程,如此事故也著實刺痛了監管者的神經。國家能源局就先后兩次下發通知嚴厲批評。

  然而,風電脫網事故并未就此止步,這僅僅是2011年的序幕。

  2011年4月17日,甘肅、河北張家口兩地都發生了數百臺風機脫網事故。4月25日,酒泉風電基地再次發生事故,脫網風機更是達到了上千臺。

  這一系列風電機組脫網事件被業內人士稱為“掉鏈子”,“掉鏈子”的集中發生將風電產業多年來的積弊暴露無遺。國家電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月至8月,全國共發生193起風電脫網事故。

  電監會在調查了幾次風機脫網事故后認為,當前已投入運營的風電機組多數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在電網出現故障導致系統電壓降低時容易脫網。而這背后則是國內風電場并網標準缺失以及技術滯后之痛。

  風電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是指,當電網發生故障或擾動引起風電場并網電壓跌落時,在一定電壓跌落范圍內,風力發電機組能夠不脫離電網繼續運行,從而確保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其實低電壓穿越技術在風力發電較快的歐洲和美國已是一項很成熟的技術,然而,我國風電發展之初,關于低電壓穿越的技術要求一直沒有得到明確。

  2010年國家電網制定風電入網標準時曾加入了“低電壓穿越”這一條,但由于只是企業標準,而非硬性指標,對當時的風機制造企業并沒有約束力,絕大多數風機在出廠后都沒有該項功能。

  有業內人士對我們透露,其實酒泉基地自2010年10月開始驗收以來,已經先后發生了多次因低電壓穿越導致的風機脫網事故,只是沒有2011年年初的那次嚴重,所以也未引起監管層足夠的重視。

  而風機脫網事故的集中爆發終于促使風電發展轉向理性和審慎,相關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陸續出臺。

  2011年8月,《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的出臺,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新標準在低電壓穿越上對風電機組和風電場提出了明確要求。

  沈宏文對我們說,包括《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在內標準的密集發布,最重要的作用是規范了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技術標準,有利于促進我國風電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確保大規模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和可靠供電。

  于是,為了保障電網的安全性,對現有風場的風電機組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成為了較為現實的選擇。

  當然,改造成本也非常高昂。龍源電力內蒙古公司總經理齊來生告訴我們,公司目前共有600余臺風電機組,除了去年新開工建設的風場采購的設備具備該技術外,之前風場安裝的500余臺風機都面臨這個技術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00余臺,而每臺風機的改造成本約30萬元至40萬元。而這無疑是企業一筆不菲的開支。

  除《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外,包括《風力發電機組振動狀態監測導則》、《風電場電能質量測試方法》、《雙饋風力發電機制造技術規范》、《雙饋風力發電機變流器制造技術規范》等17項行業標準相繼出臺,2012年2月16日,《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的國家標準也正式發布,風電行業開始由一匹脫韁野馬變為戴著鐐銬跳舞。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