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日前談到“十二五”期間汽車產業的發展時指出,要積極引導地方和社會投資,鼓勵企業開發和生產汽車關鍵零部件,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跨地區的兼并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企業集團。
外資進入汽車產業的領域已由整車全面轉至零部件
以近幾個月發生在國內的新的外商投資項目為例。世界著名零部件系統供應商德國博世底盤系統第二工廠落戶成都,將建設以生產ABS/ESP系統和傳感器等為主的汽車零部件配套產品生產銷售基地;
德國大陸集團汽車電子工廠落戶長春,將為底盤與安全系統、動力總成和車身電子系統生產包括安全氣囊控制單元、輪速傳感器、底盤電子部件、發動機管理系統、變速器控制單元等在內的關鍵產品;加拿大麥格納動力總成系統工廠落戶天津,將生產車橋驅動裝置產品和取力器單元產品;法國佛吉亞汽車部件系統工廠落戶鹽城,將生產汽車座椅的重要部件;
美國博格華納新工廠落戶北京,將生產分動器、電子驅動變速橋、智能扭距管理器、電磁閥等產品;美國德爾福派克電子/電氣新工廠落戶上海,將生產汽車/電動汽車的整車線束;美國偉世通與中方合資企業落戶重慶,將生產汽車內外飾件;美國李爾落戶武漢,將生產汽車座椅及組件;
日本愛信AW落戶蘇州,將生產AT類自動變速器、車載導航系統等;
美國哈曼落戶丹東,將生產汽車音響及電子組件。
以上均是一些在業內耳熟能詳的世界著名跨國供應商的名字,其實還有許多在業內并不太有名的外資企業,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向縱深發展,攜手包括汽車橡塑件、密封件、流體系統件、緊固件等,以及與電動車相關的鋰離子電池用組件等紛紛踏入國門,以期在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過程中獲得在其他地域難以得到的收益。此外,國內有的地區甚至以區域整體引資的形式,加快汽車產業基地的發展。如最近廣西柳州籌劃的對東盟國家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的引進工作,顯然已經突破了單一廠商的概念,有可能在國內形成新的外資工業園區建設高潮。
中國車企海外并購零部件產業逐步升級
在國外資金、技術不斷流入的同時,國內的零部件產業也在不斷開拓著海外收購的步伐。
分析以上國內企業海外并購的案例可以看出,收購的完成也借助了兩大契機:一是借助國外一些企業與國內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景氣度,二是借助國外企業對核心業務的收攏和對非核心業務的調整。像寧波華翔對塞爾納天然桃木和塑料汽車內飾件業務的收購,足可以讓它在部分汽車內飾業務上達到國際頂級水平,未來中國汽車市場上的主要汽車內飾供應商可能就會多出一家叫華翔的名字。
假以時日,國內零部件企業實力壯大到一定程度,對一些諸如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等零部件核心業務或海外零部件公司的整體收購,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
國際供應鏈中需要看到中國廠商的身影
在走訪零部件相關企業時經常看到的現象是:一些制造能力很強的細分市場專業零件、部件制造廠多年以前已經成為國際供應商,他們的大部分產品提供給一些著名的世界一級供應商,但產品上并沒有自己的名字或商標。
近期,許多中國廠商都在抱怨丟失了不少國際訂單,直接原因是產能不夠,或者沒有提前布局。但其實產能不夠只能說是表面原因,深層的因素應該是由于沒有自己的商品名稱和知識產權,當然更由于沒有自己的國際營銷渠道,中國企業即使規模做得很大,還是只能被動地給跨國供應商打工。
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收慢了前進的步伐,全年大部分時間呈現出徘徊的走勢,指望還能出現以往30%以上的高增長已經不現實。但縮短中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時間,實現中國汽車強國之夢,需要零部件產業與整車同步發展。國內的兼并重組也好,海外的收購合資也好,在全球汽車產業融合互通的大背景下,世界上需要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國際供應鏈中應該看到中國廠商的身影。
回顧過去入世十年來,中國成為了全球響當當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糾結于行業人士心中的痛并沒有消失——汽車大國還未強,零部件核心產業還沒有達到支撐汽車強國的能力。展望未來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中國汽車產業在“十二五”期間有五大任務要做———降低油耗,做強零部件,抓緊制定進入汽車社會的國家戰略,培養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制定合理的海外戰略。仔細想想,這五個任務中的多數與零部件產業緊密相關。
國際供應鏈中需要看到中國廠商的身影
在走訪零部件相關企業時經常看到的現象是:一些制造能力很強的細分市場專業零件、部件制造廠多年以前已經成為國際供應商,他們的大部分產品提供給一些著名的世界一級供應商,但產品上并沒有自己的名字或商標。近期,許多中國廠商都在抱怨丟失了不少國際訂單,直接原因是產能不夠,或者沒有提前布局。但其實產能不夠只能說是表面原因,深層的因素應該是由于沒有自己的商品名稱和知識產權,當然更由于沒有自己的國際營銷渠道,中國企業即使規模做得很大,還是只能被動地給跨國供應商打工。
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收慢了前進的步伐,全年大部分時間呈現出徘徊的走勢,指望還能出現以往30%以上的高增長已經不現實。但縮短中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時間,實現中國汽車強國之夢,需要零部件產業與整車同步發展。國內的兼并重組也好,海外的收購合資也好,在全球汽車產業融合互通的大背景下,世界上需要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國際供應鏈中應該看到中國廠商的身影。
回顧過去入世十年來,中國成為了全球響當當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糾結于行業人士心中的痛并沒有消失——汽車大國還未強,零部件核心產業還沒有達到支撐汽車強國的能力。展望未來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中國汽車產業在“十二五”期間有五大任務要做———降低油耗,做強零部件,抓緊制定進入汽車社會的國家戰略,培養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制定合理的海外戰略。仔細想想,這五個任務中的多數與零部件產業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