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棄風率或達20% 風電制造行業競爭熱點已轉移

時間:2012-02-0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2011年,中國風電的發展很“不平凡”。

  2011年,中國風電的發展很“不平凡”。

  雖然新增裝機容量依舊世界第一,但增速已然下滑,而并網制約因素也愈發突出,再加上各類事故頻繁發生,過去的這一年,中國風電走得著實不易。

  當并網成為2012年中國風電的關鍵詞時,在制造領域,競爭的熱點已悄然轉移。

  并網容量新增1600萬千瓦

  “2011年我國風電并網容量新增1600萬千瓦,累計達到4700萬千瓦;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以上。”在1月10日召開的全國能源會上,國家能源局發布了上述數據。

  而就在此前三天的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發布了另一數據:預計2011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2000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仍將是世界第一。

  “但這一數字并非最終的正式公布版,”秦海巖強調說,風能協會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核算,而按照往年的經驗,最終的數據往往會略低于預估數字。

  而之所以有不同的數據,在于目前我國的風電統計有三個口徑,分別來自中國水電顧問公司、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風能協會。其中風能協會的統計為裝機容量,只要完成吊裝的風電機組,都會統計在內。而水電顧問公司、中電聯則分別側重于并網容量和運營容量。

  上述能源局發布的數據便來自于中國水電顧問公司。

  由于風電機組在吊裝完成后,還要經過并網、調試、240小時試運行等,最后才能正式投產。因此,往往并網容量要小于吊裝容量。

  秦海巖還透露說,根據初步統計,在去年的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中,華銳風電以370萬千瓦左右位居榜首,金風科技以360萬千瓦左右緊隨其后,國電聯合動力則以300萬千瓦左右躍居第三。

  棄風率或達20%

  盡管取得了60%以上的增速,但與2010年的81.41%相比,2011年我國風電發電量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在茶話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直言不諱,2011年我國風電發電量不但與裝機容量相比有很大差距,與年初的預計也“相去甚遠。”

  事實上,因無法并網而棄風的問題越發嚴重。

  這一點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那里也得到了驗證。他告訴記者,根據電監會的統計,2010年的棄風量是10%,“2011年可能要達到20%左右,北方一些風資源豐富的地區可能要超過20%到30%。”

  風資源的隨機性和間歇性,導致了風能天生的不穩定性。

  據悉,能源局今年將組織實施“十二五”第二批規模為1500萬~180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建設計劃。而風電要大規模地開發利用,這一弱點無法回避。

  對此,史立山表示,可以考慮的手段有四:擴大風電的配置范圍和規模,稀釋風電的不確定性;合理配置電源結構,推行合理的補償機制;開發適應風電特點的用電負荷;建設一些大規模的儲能設施,特別是開發風電供熱市場。

  “風電的建設應和火電聯系起來,”史立山認為,在風電集中的電力系統中,應該建設一定的火電容量作為補償,同時還應研究相應的補償機制來統一不同的利益主體。

  對此,施鵬飛也強調說,之前在做風電規劃時對其他的電源、電網考慮得不多,應該將風電的發展放到整個電力系統中統籌規劃,同時,“調峰電源的配置、功率預測、就地消納以及智能電網等,這幾方面都是未來解決風電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匹配的方向。”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看來,中國風電目前還面臨一個大問題。由于人為的分割,一個大風電項目往往被分成若干個小項目,其直接結果是一個風電場有十多個開發商,十幾種風機,有直驅的,也有雙饋的,有3兆瓦的,也有1.5兆瓦的。

  “這么多不同型號、不同技術路線、不同容量的風機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怎么保證電網的安全?”李俊峰反問說,把若干個復雜的風電場整合成在一個區域內穩定運行的風力發電系統,已經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競爭熱點已轉移

  對于中國的風電設備制造商來說,2011年并不容易。且不說市場的下滑,并網的制約,單是不斷發生的各類事故,就讓這個一度風光無比的行業黯淡了不少。

  大規模的風機脫網,施工期間突發事故,風機起火、倒塌,葉片材料不合格導致成批更換等。“問題確實存在,”施鵬飛坦承,包括制造過程中質量控制不嚴格,風電場施工中的管理跟不上,沒有嚴格的標準等,“但是從事故分析來看,還沒有發現機組設計上出問題。”

  對此,史立山提醒說,風電的長遠、健康發展,關鍵在于設備的可靠性和技術的先進性。當前我國的風電存在盲目發展、無序競爭等問題,企業必須增強風險意識。

  “風機制造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沒有足夠的積累很難成功。目前我國的風機還沒有經過足夠時間的考驗,運行時間最長的風機也就三四年,這其中潛伏著很大的系統風險,希望制造商和投資商要有長遠意識。”

  在業內看來,未來風電制造行業競爭的熱點已經轉移。

  首先,制造商必須要很快地按照中國不同區域的實際風況量身定制新機型,提高產品的性價比。

  從最初的許可證生產、聯合設計,再到自主開發,我國風電制造業的發展是從最初的技術引進開始的。但當時引進的都是歐洲技術標準,而實際上歐洲標準與中國有的風況有很大區別。

  “現在必須要針對中國的風況開發出性價比最好的機組。”施鵬飛強調說,比如中國的風速沒有歐洲那么高,維斯塔斯和金風科技就推出了適合低風速區的機組,而這就是競爭能力。

  其次,售后服務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一般情況下,風電機組的質保期是兩年,而后進入者為了爭取客戶,搶占市場就提出了五年的質保期,比如三一電氣。該企業還承諾賠償因機組故障損失電量的電費。

  此外,國際市場的開拓勢在必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近百家風電制造商中,單第一梯隊的產能就已超過國內市場的需求了,開拓國際市場已迫在眉睫。據悉,截至目前,中國的風機已經出口到了美國、埃塞俄比亞、印度、古巴、英國、泰國和巴西等。“雖然各國市場環境各不相同,但中國的企業必須要千方百計地拓展國際市場。”施鵬飛說。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