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1年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動向及應對方案

時間:2011-11-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平板顯示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融合了光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微電子技術、制造裝備技術、半導體工程技術和化學技術等,具有產業鏈長、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特點

  平板顯示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融合了光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微電子技術、制造裝備技術、半導體工程技術和化學技術等,具有產業鏈長、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特點,對完善電子信息產業配套體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國民經濟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

  我國TFT-LCD產業發展現狀

  1998年從日本引進第一條1代生產線揭開了我國TFT-LCD產業的發展歷史,2003年隨著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電子的液晶業務,我國TFT-LCD產業發展也步入快車道,各地生產線項目紛紛上馬,到目前為止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以北京為核心的環渤海產業基地;以合肥、南京、蘇州和昆山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產業基地;以深圳、廣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顯示產業基地;以成都為核心的西部產業基地。我國大陸目前主要TFT-LCD生產企業有北京京東方、深圳天馬、TCL、南京中電熊貓、江蘇昆山龍騰光電等。

  近幾年,京東方、創維、TCL等紛紛投資高世代生產線。6月29日,京東方8.5代線項目舉行了點亮儀式,項目建成后主要生產26英寸至55英寸顯示器和液晶電視用顯示屏,年產值近200億元,結束了我國大尺寸液晶顯示屏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據統計,目前中國大陸投產的生產線已達13條,正在建設以及計劃建設的生產線還有5條。新上的生產線大多是8.5代線和7.5代線,產品主要用于大屏幕彩電。

  通過這幾年的驗證,天馬4.5代線、京東方北京5代線、成都4.5代線、合肥6代線都很成功,國內TFT-LCD與國際領先技術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但與此同時,國內同仁也深刻認識到我國TFT-LCD產業的短板,因此對關鍵材料和設備的研發和資金投入不斷加大。例如,京東方在生產線建設過程中,遵循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的思路,以8.5代線為核心集成上下游20多家配套企業。這樣做不僅能使整個產品的成本大幅降低,同時也促進了整個地區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

  TFT-LCD產業發展趨勢

  全球TFT-LCD正由成長期向成熟期邁進,發展趨勢是穩步擴大產能,繼續擴大市場,注重開拓差異化、個性化和專用化的顯示市場。在TFT-LCD工藝技術方面,5代線與8代線、10代線在技術上沒有本質的差別,基本的工藝技術和設計技術十分成熟,產品良率已達99%,主要的改進是利用現有的工藝降低成本,以獲得更大的產能。未來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提高顯示性能,從顯色特性、亮度、對比度、響應速度等方面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多地采用LED背光、120Hz驅動等,研發大尺寸超高分辨率技術、240Hz驅動、場序顯示等技術。

  二是通過簡化工藝和提高良品率來不斷降低成本,包括光罩減少技術、GOA(陣列基板行驅動,直接將柵極驅動電路制作在陣列基板上)技術等,光取向技術也進入量產研究階段。

  三是通過功能集成增加產品附加值,如在玻璃基板上集成驅動IC甚至系統IC,采用超薄設計和觸摸屏,3D顯示、超高解析度、超寬顯示規格等。

  四是不斷向高世代生產線發展。中小尺寸TFT-LCD市場增長將放緩甚至萎縮,今后的競爭焦點是能帶來利潤的大尺寸面板,各廠商必須花更多的投資建設高世代生產線,才能保證在技術和成本競爭力上不落后。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主要問題

  規模和資金實力弱

  與國際大廠商相比,我國平板企業在規模和資金上的差距較大。以TFT-LCD為例,三星電子、LGD、奇美、友達和夏普是全球最大的5家TFT-LCD面板制造商,這5家公司的出貨面積和出貨金額占到全球總量的近90%,每家企業在固定資產上的累積投資都超過百億美元,具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很強的規模效益和成本優勢。我國企業在規模、資金上與國外競爭對手的差距在一個數量級以上,導致在研發和設備投入、供應鏈管理及凈資產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很難在短時期內縮小。與TFT-LCD類似,松下、三星、LG在PDP領域保持領先,三星、LG、Sony在OLED領域優勢明顯。

  產品結構不合理

  目前,TFT-LCD和PDP技術進入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制勝的階段,而國內企業缺乏高端產品技術,制約企業贏利能力的增強及研發投入的擴大。據DisplaySearch預測,從2009年至2015年,TFT-LCD面板的出貨額年均增長率可能僅有1%,中小尺寸LCD面板市場開始萎縮,只有大尺寸面板市場仍在增長。到2012年,40寸及以上面板的出貨量將占50%以上,70%以上的面板將在6代及以上的高世代生產線上生產,但我國還沒有完全掌握大尺寸LCD面板的生產技術,在未來競爭中處于劣勢。三星、LG、友達光電等企業正大力投資建設AMOLED生產線,率先占據高利潤的移動產品市場,我國僅在PMOLED上實現了產業化,主要生產中低端的小尺寸屏,還沒有成熟的AMOLED產品。

  關鍵材料、設備和技術受制于人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所需的關鍵上游原材料和設備大多掌握在日、韓、美、歐企業手中,國內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和定價權,多是在進行加工和生產,賺點辛苦的加工費。這種情況并非平板顯示產業所獨有,而是國內很多其他產業的通病。如TFT-LCD所需的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偏光片多掌握日本、韓國、美國和臺灣企業手中,刻蝕機、曝光機等關鍵設備等掌握在日本、荷蘭和美國企業手中;PDP所需的熒光粉、濾光片、玻璃基板掌握在日本、韓國和美國企業手中;OLED所需的發光材料、玻璃基板、蒸鍍和旋涂設備掌握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企業手中。在專利方面,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利數只占全球平板顯示專利的2%左右。

  不掌握定價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國外企業的報價,大大壓縮了國內企業的盈利空間,而且還受到國外企業的專利費和價格戰的雙重打壓,出現國內面板企業虧損,國外上游材料和設備廠商賺錢的情況。

  上游的材料和設備往往是產業科技創新的源泉,掌握了這些先進技術,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不至于被牽著鼻子走。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原材料上取得一定進展,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與國外廠商還有較大差距,應用的規模和范圍有限。

  產業鏈整合度低

  我國面板企業的內部配套少,原材料和零組件需要大量向供應商采購,既加大了采購成本,又存在供貨不及時的風險。這其中有國內配套企業分散,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多等原因,也有下游面板企業的規模和資金有限,很難通過控股的方式對上游企業進行整合的原因。

  在產業鏈整合方面,韓國和臺灣企業為我們做了成功示范。如三星通過垂直整合建立供應鏈,與康寧合資生產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驅動IC、靶材、擴散膜、反射膜、PET膜等零組件和材料逐步做到內部供應,提高了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友達光電對一些上游零組件廠進行控股,投資生產濾光片的臺灣凸版和達虹、生產偏光板的達信、生產驅動IC的瑞鼎科技、生產背光模組的奈普和輔洋、生產CCFL燈管的威力盟。臺灣的群創并購奇美和統寶,組建的新奇美在規模和實力上超過友達光電。

  在臺灣地區的南科液晶園區,其產業配套率中,玻璃基板為92%、偏光片為73%、彩色濾光片為83%、背光模塊為97%、驅動IC為78%,但國內液晶生產線的本地配套率僅徘徊在30%左右。僅運輸成本一項,國內企業就比臺灣、韓國、日本企業高出不少。

  這種情況在近兩年有所改善,面板企業紛紛涉足上游的原材料和零組件。如海信和京東方投資生產LED背光模組,長虹聯合20余家企業開發PDP配套產品。在產業布局上,合肥、昆山等平板產業園區注重引入相關配套企業。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建議

  加強區域規劃,規避技術風險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正處于規模快速擴張的階段,合肥、南京、昆山等城市紛紛提出打造平板顯示產業的設想,規劃了宏大的投資計劃和產值目標,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上項目、搶投資的情況,對產業的高風險則多少有些估計不足。在政府的鼓勵下,京東方、天馬、TCL、創維等面板和彩電企業紛紛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規模不斷膨脹。

  對此,行業主管部門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地區之間的產業規劃和協調,實現全國一盤棋,進行統籌考慮,避免投資失誤和浪費。將原材料、零組件、加工設備和測試儀器的配套企業圍繞面板企業進行集聚,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與互動,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降低交通、物流和溝通成本。強化對現有生產線的產業配套,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臺灣在半導體和平板顯示上已經形成很大的產業規模,尤其是擁有除玻璃基板之外的全部TFT-LCD上游產業鏈,背光模組、驅動IC、偏光板、濾光片等中上游產品的產能和技術實力居于前列。國內平板顯示產業園區應針對國內暫時無法配套的原材料和零組件,優先引進臺灣的相關企業,在核心面板企業周圍形成產業集聚,發揮整體協同和規模效應,盡快加快完善國內的產業鏈。

  另一方面,各種技術在不斷升級和相互更迭,技術方向的選擇面臨風險。如1984年,為打破日本企業在顯像管和熒光粉等上游產品上的壟斷地位,我國實施了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引進為彩電配套的電子元器件生產線280多條。但我國彩電企業沒有把握住向平板顯示轉移的產業趨勢,平板電視替代CRT電視的時間表比專家們預計的提前了5年。戰略選擇上的失誤使我國錯失在早期發展平板顯示產業的大好機會。

  因此,政府應加強引導,避免繼續投資建設低端產品的生產線,將資金向國內無法生產的配套原材料上引導,向發展前景更好的OLED上引導,向基礎研究、工藝技術研發上引導,促進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加強平板顯示技術的前瞻性研究,規劃產業的技術路線,規避技術風險和專利陷阱。

  扶持龍頭企業,加強資本市場支持

  隨著成本、價格、產品性能等方面的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規模效應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國際經驗也表明,發展平板顯示產業應以做大企業規模,擴大生產線數量和完善產業鏈為基礎。平板顯示產業門檻高,風險大,各種資源集中到大企業手中才能形成規模效應,通過對產業鏈的整合實現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目的,從而創造競爭優勢。

  應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關鍵裝備與材料的研發和國產化。鼓勵和促進面板企業間的兼并重組或形成產業聯盟,發揮群體優勢與韓、日、臺企業競爭。

  把握好國際平板顯示產業轉移的機遇,與外商開展全方位合作,如合資建廠、技術引進、戰略合作等方式降低材料成本,保證關鍵材料供給。積累自身的技術實力,通過國家的科技專項進行聯合攻關,突破上游的關鍵材料和設備瓶頸,掌握發展主動權。

  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參照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的優惠政策,免征原材料、關鍵器件、設備的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加強資本市場對平板顯示產業的支持。平板顯示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對資金需求極高的產業。例如為了開發大屏幕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屏,國際一些主要公司的投資已超過500億美元,過去7年,全球TFT-LCD產業累計投資達到620億美元,而且目前投資力度仍未減弱。三星、LGD、奇美、友達等大廠都經歷了比較長時間的虧損,經過幾番整合之后成為行業巨頭。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平板產業是無法發展,企業是無法做大的。在這方面,臺灣的友達光電是一個成功的實例。友達光電是臺灣聯友光電與達基科技在2001年合并組成的,累計融資總額超過1500億元新臺幣,其一連串資本運作為企業的做大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使其能夠通過投資控股上游零組件廠的方式進行產業鏈整合。

  加強基礎研發,拓寬技術來源

  平板顯示技術之間有著很強的技術傳承性和大量的共性技術,如高遷移率TFT技術是TFT-LCD、OLED、EPD共性的有源驅動技術,光刻技術是LCD、OLED、EPD共性的生產工藝技術,玻璃基板是TFT-LCD、OLED、電子紙都需要的基礎材料。這些不可或缺的共性技術和基礎材料對整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起到強大的支撐、帶動和引領作用。通過科研專項、聯合攻關、產業聯盟等方式加強對共性技術和基礎材料的研發、推廣與應用,有利于突破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在基礎技術和材料方面的瓶頸,為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開展研發活動之前,必須對已有的專利進行分析,避免專利陷阱。平板顯示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外各大廠商在TFT-LCD、PDP、OLED上均有密集的布局。

  據《研究報告》,在液晶顯示領域共有18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競爭,其中日本和美國申請的專利占86%以上,隨后是韓國、德國、英國、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法國、荷蘭和瑞士。在前25位專利申請人中,排名前十一位的都是日本公司,技術集中度非常高。

  全球PDP領域專利申請量前三位申請人分別是松下、三星和LG,三家企業的申請總量占到43.7%。前20位申請人中,日、韓企業共有16家,其中日本公司為14家,具有絕對優勢。而中國前10位申請人的申請總量只有646件,與國外企業相距甚遠。

  在OLED專利方面,據CSIP在2010年9月完成的《OLED行業專利狀況調查研究報告》,三星電子SDI、精工愛普生、伊士曼柯達、出光興產、株式會社半導體能源研究所等是OLED專利的主要申請人;申請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韓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發光材料制備、光發射組件、各類裝置、封裝等領域。制造工藝方法研究主要為真空沉積、旋轉涂布法、噴墨打印,材料研究的重點和熱門是熒光發光材料、空穴傳輸材料和電子傳輸材料;中國OLED制造工藝領域申請的專利不多,而材料領域專利申請比例較大。

  另據維信諾對在中國申請的OLED專利的統計,截止到2009年6月,在中國申請OLED專利的前三大廠商是三星、LG和Sony,專利申請量占總數的60%,長虹和維信諾兩家企業只占3.6%,差距非常明顯。

  對策:國內企業的專利少,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可以通過核心技術專利與外圍應用專利相搭配的方式,組建自己的專利池,增強與對手的談判博弈能力,通過專利交叉授權來規避專利障礙,減少專利費支出。國內企業和研究機構也可以抱團取暖,用產業聯盟專利池的方式增強與國外對手的談判實力。

  利用競爭對手之間的矛盾,也有機會獲得相對成熟的技術。實際上,國外公司在專利上的利益并不一致,為后進者提供了切入市場的契機。如明基在1996年進軍TFT-LCD,向決定轉型IT服務業、但又不愿看到日本廠商獨霸市場的IBM購買了成熟的TFT-LCD技術,順利解開技術“死結”。

  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也是可行途徑。美國和歐洲企業由于較多強調短期內的盈利能力,一旦研發活動長時期無法取得預期效果,產業化不順利,企業往往會放棄該項技術。這時就需要慧眼識珠,通過收購獲得基礎性技術。如臺灣的元太科技收購美國E-ink公司,目前在電子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友達光電控股開發微杯技術的SiPix,進入電子紙領域;長虹收購韓國歐麗安公司,獲得OLED核心技術。

  各種平板顯示技術都需要要到驅動IC,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高速發展,涌現了一大批有實力的集成電路研發、生產企業。大力發展用于平板顯示的集成電路,是縮小與國外先進企業差距,在應用上取得創新和突破的有效途徑。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