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時間:2011-11-0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近年來,全球酷暑、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各國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一直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近年來,全球酷暑、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各國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一直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

  一、“十一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效顯著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挑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統籌考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國際和國內、當前和長遠,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機遇,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大政策措施,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體系,頒布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我國一直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努力推動談判進程,推動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十一五”期間,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增長6.6%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節能6.3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CO214.6億噸,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核電在建規模、水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農村沼氣用戶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工造林62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36%;不斷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工作,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明顯加強,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建立。這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重大貢獻。

  二、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新形勢

  從國際看,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排放空間已成為稀缺資源。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溫室氣體排放規模大、增速高,國際社會對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期待不斷上升,我國已不能走發達國家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無限制排放溫室氣體,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速。

  從國內看,在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進程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十分艱巨。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粗放型發展方式并沒有根本轉變,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高污染、高排放的問題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未來發展的一大瓶頸。我國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任務繁重而緊迫。在加快推進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抓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契機,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切實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水平。

  同時,綠色低碳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低碳技術已成為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新領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與我國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保障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政策取向是一致的,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承擔國際道義和增強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利用好應對氣候變化的機遇,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這不僅可以避免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對碳排放的“鎖定效應”,而且可以通過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加快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努力建設能夠與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相適應的城鄉基礎設施和災害應對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雙贏。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之前,國務院研究確定并對外公布了我國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2010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

  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未來五年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任務和政策導向做出了總體部署: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10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4%,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十二五”時期,圍繞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影響、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重點任務,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加碳匯為重點,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作用,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保障和技術支撐體系,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發揮重要作用,也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圍繞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兩項主要任務,進一步加強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宏觀決策和綜合管理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涉及國內、國外,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涉及各部門、各行業、各地方,事關國計民生、國家長遠發展,需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系統的歸口管理、全面的統籌協調、統一的對外行動。“十二五”期間,要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事機構的組織協調作用,加強部門間的橫向協作配合、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強化宏觀指導、綜合協調、系統管理。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實施手段和管理能力。

  ――加快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根據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對相關法律、法規、條例、標準等做出相應修訂,切實保持各領域政策和行動的一致性。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要求,研究制定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法,積極開展前期有關工作,及時總結各地區、各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成功經驗,為立法工作奠定扎實基礎。

  ――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和政策體系。完善與之相關的產業、財稅、金融、技術和消費政策。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逐步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鼓勵、規范、引導自愿減排交易活動。建立健全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加快制定低碳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辦法,建設低碳產品認證數據庫,在部分地區開展低碳產品標識認證試點工作。完善政府采購制度,促進生產體系和消費體系協調互動。

  ――分解落實“十二五”碳強度下降指標。為確保“十二五”期間碳強度下降指標的實現,對指標進行科學分解,把責任落實到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并將對指標落實情況進行相應的考核。碳強度指標的分解和考核主要著眼于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結合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加速培養專業人員,提高編制地方和行業排放清單的技術能力。加強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能源、工業、農業、林業等方面統計、調查工作,及時提供準確的信息。逐步建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指標體系。

  ――強化科技支撐。組織多部門、多學科力量,加快提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發展路線圖。開展全球環境監測、氣候變化評估、未來全球氣候變化趨勢預測等基礎理論研究,推進關鍵低碳技術自主研發,擴大低碳技術示范和推廣,加速產業化進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的組織協調力度,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強各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規劃有關項目實施。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外資投向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產業發展。

  ――多層次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范。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方、園區和企業,多層次開展低碳試點示范,制定支持低碳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探索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強度的體制機制和區域、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建立地區和行業低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控制其他溫室氣體和工業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措施和技術途徑。

  ――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在農、林、水、氣等重點領域和沿海及生態脆弱地區采取有效措施,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減輕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加強區域氣候變化科學研究、觀測和影響評估,強化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的科學規劃和設計。研究制定農林業適應氣候變化政策措施,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強化各項節水政策和措施。加強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監測,提高沿海地區抵御海洋災害能力。完善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應急預案、啟動機制以及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擺到國家外交總體格局的重要位置,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的實施,全面有效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雙邊交流和戰略對話,積極參與各種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和科學有效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機制,營造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拓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渠道,建立資金、技術轉讓和人才引進等機制,構建國際合作平臺,有效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和應對氣候變化技術,提高低碳領域的國際競爭能力。通過“南南合作”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支持非洲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和其他易受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加強人才培訓和宣傳教育。進一步完善應對氣候變化人才培訓制度,不斷擴大培訓覆蓋面,就有關氣候變化問題舉辦各種專題培訓班,舉辦有關科普活動,使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素質不斷提高、人才結構不斷優化。在基礎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納入氣候變化普及與教育內容,使氣候變化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利用多種大眾傳播媒介,廣泛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干部群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鼓勵和倡導低碳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引導城鄉居民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加強對外宣傳,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國情和應對氣候變化立場、政策措施和成效的理解,營造有利于我國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良好輿論氛圍。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