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外資包圍的挖掘機市場,終于出現了本土品牌的身影。記者昨天在第十一屆(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上了解到,眾多國內挖掘機制造商津津樂道于本土品牌在與外資品牌的對壘中收復了失地。而行業專家指出,盡管制造商看好市場前景,但核心組件對進口的依賴仍是本土品牌發展的短板。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一位專家介紹,中國挖掘機市場曾經有95%以上的份額為外資品牌所占據,中國本土品牌的占有率僅不到5%。從2011年開始,整個挖掘機市場出現了乾坤大逆轉——今年1~9月,本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恢復到36%。
山重建機總經理夏禹武向本報表示,目前在中國挖掘機市場,盡管國際品牌依然林立,但本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無疑是最大的。他告訴本報,本土挖掘機無論在幾噸的小機型領域還是幾十噸的大機型領域,競爭力都已非常強勁。
此外,本土品牌在銷售上比國際品牌更為適應中國市場,在維修以及售后服務方面更具優勢。該專家稱,挖掘機的維修和售后服務是需要有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的,甚至需要建立定點的維修站。而這正是具有人力成本優勢的本土品牌的長項。
上述專家告訴本報,在卡特彼勒、小松等國際工程機械巨頭未在中國設廠時,國內的客戶均認準外國品牌,因此其一度幾乎包攬整個工程機械市場。但隨著國際巨頭逐漸在中國設廠,同樣由中國工人進行制造,其神秘度以及質量均不如之前。加之本土的徐工、三一、廈工、龍工等新興品牌成長迅速,瞄準高端市場,使中國市場在短時間內乾坤逆轉,本土品牌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占有率。
該專家稱,國際品牌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其能夠生產一些獨特的產品,但這些設備是在防爆或水下等極端環境下才使用的,其市場占有率不會超過20%。
由于挖掘機所在的工程機械行業屬于受宏觀經濟影響巨大的周期性行業,因此,在今年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之下,行業中也出現了悲觀和樂觀兩種論調。前者認為挖掘機行業市場可能面臨全年無增長的窘境;而后者則認為行業仍有望實現10%~15%的增長。
夏禹武也對本報坦言,挖掘機作為工程、建筑機械的代表,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無疑會對該行業造成一定影響。
他同時指出,盡管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調整,但市場空間仍很大。去年整個挖掘機行業銷售10萬臺左右,預計今年銷量將在19萬~20萬臺,銷量預計也可達到16萬~20萬臺。
盡管本土挖掘機企業成功地扭轉乾坤,但包括該行業在內的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仍存在一定短板與依賴性。
上述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介紹,目前國內包括挖掘機在內的所有工程機械的液壓件均需依靠進口,或是國內生產國外企業貼牌。盡管液壓件也是工程機械的主要組件,但目前對它的進口已經是行業中的普遍定式。據介紹,力士樂的液壓件已成為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普遍首選,其在國內的代理商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
該專家表示,盡管本土品牌在整機上貼上三一或徐工的商標,但核心組件如想達到頂尖水準,還是要依賴進口。所以部分中低端本土品牌仍處于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其他組件依賴對三一、徐工等國內頂尖品牌的模仿。
夏禹武表示,盡管液壓件需要進口,但由于該產品的整套供應鏈十分成熟完善,因此本土企業不會受國外供應商“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