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21時16分,在經過兩年多的準備之后,搭載“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成功發射,將開始執行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從而揭開中國探月工程的嶄新階段。
隨著“天宮一號”的發射成功,其神秘面紗也被揭開。為飛行器提供動力,比“天宮一號”還長3米多、達13.6米的太陽電池翼受到關注。據了解,根據目前航天發展的趨勢,尤其是空間站的發展,對能源消耗,特別是電能的需求越來越大。建造功率大、重量輕的太陽電池翼成為保證國際空間站電能需求的關鍵。過去的太陽電池翼多是鋁合金材質,由于重量大、發電量小、易氧化、壽命短,不適合為空間站和低軌道衛星提供電能的需求,已被許多國家淘汰,研制新一代半剛性太陽電池翼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攻關課題之一。
在國家及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東華大學陳南梁教授課題組擔綱“天宮一號”電源分系統“高壓半剛性太陽電池翼玻璃纖維網格材料”的研發任務。從2004年起,他的團隊與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東華海天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經過大量實驗,克服了許多技術難關,終于完成了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產品通過地面空間力學性能試驗,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據陳教授介紹,“天宮一號”電源分系統是我國航天器首次把“碳纖維框架結構+玻璃纖維網格編織技術”應用到太陽電池翼上,其中玻璃纖維網格是核心技術之一。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材料是一種以玻璃纖維為原料采用經編工藝生產的高密度經編織物。其關鍵技術包括:高柔軟性玻纖原料及浸潤劑研究、玻璃纖維可編織性能研究與表征、高強玻纖整經技術及裝備研究、高強玻纖經編機成圈理論技術及裝備研究、高密度高品質玻纖經編織物編織可行性研究、經編網格平面內機械性能均勻性研究、生產過程優化控制等。
“這個技術目前只有俄羅斯掌握,但他們不賣給我們。不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掌握空間站核心技術。”陳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