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機械囊括的范圍量大面廣,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用”體現在其主要產品門類壓縮機、風機、泵、閥門、空分裝置及各種專用設備廣泛配套到石油石化、電力、冶金、船舶、軍工、輕工、紡織、醫藥等諸多行業的各個層面,既有關鍵領域的配套,也有大量的中低端領域的普及應用。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大量科研經費的投入切實推動了裝備工業領域中的多個重大裝備項目的進展,取得了不少喜人成果。
就通用機械行業而言,或者正因為其量大面廣,實在難以在方方面面都得到科研資金的直接支持。但很顯然,裝備制造業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對通用機械本身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論是關鍵行業和設備上的配套,還是更廣泛的普遍的應用,通用機械的技術水平都決定著其所配套的裝備的整體運行水平。
另一方面,長期關注行業發展的人士都不得不承認,在企業自身的層面,自主研發投入的意愿不強仍是當下困擾著通用機械行業的升級的一個現實。因此,在當前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大背景下,通用機械行業在現有的產業基礎上構筑行業的自主研發體系是當務之急,由此方能在實現自身良性發展的同時,也更好地服務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要求。
企業的投入意愿不足,或許也是種無奈。通常的現實情況是,企業花費大量精力與資金研發出來的產品,往往還沒有收回研發成本,就已經被仿冒的產品擠得沒有立足之地了,仿冒產品的公司少了研制成本,機械自然賣得更加便宜。在中國市場上,在品牌并不強勢的領域,產品差別不大的情況下,用戶一般都是看誰賣價低就買誰的,誰會去調查供貨公司是否侵犯了別家的知識產權呢?這種情況下,那些真正投錢到新技術研發上面的公司,反而覺得“虧”。長此以往,企業的投入意愿就更低下了。
不得不說,如果缺失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而將整個產業更多的依賴于國外,歸根到底是不利于我國的通用機械行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對我國的國家安全也將是一定程度上的隱患。
面對這些現實情況,在接下來的“十二五”期間,全行業都強調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通用機械行業如何取得突破呢?記者在近日拜訪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張雨豹時,聽他講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思路,那就是采用聯合設計的方式。由此或能改變該行業當前的發展方式,站在新的起點上去解決當下的矛盾及問題,
說到聯合設計,業內年歲大的人估計會更加熟悉,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這種方式曾經風靡一時,為我們國家通用機械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時至今日,我們的許多產品運用的還依然是當時研發出來的技術。
究竟什么是聯合設計呢?舉個例子,比如要想研發出來一個新系列的泵,需要100萬元的資金。如果單由一家企業承擔這個工作,資金投入大,風險也太大。那么就聯合20家業內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共同研發,這樣每家只用出5萬元的資金,研發出來之后,這個系列泵的知識產權由20家企業共享。風險和成本均攤了,成果卻不打折扣。還可以推動我們國家通用機械核心技術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放眼整個機電領域,采用聯合設計的行業并不少。我們經常在媒體上讀到這樣的消息:某設計院和某大學就聯合設計某產品舉行了簽約儀式。透過這些消息,我們不難發現,聯合設計的確是推動我國各類機械行業自主創新發展的最好辦法之一。
畢竟相比國外通用機械行業的大企業集團,我國企業尚不具備那樣的實力,在研發資金投入上肯定是有限的,加之目前國內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也有限,所以重視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利用聯合設計,以小投入博大產出就顯得最為明智。
此外,從國家層面,政府也應該改變以往“重主機,輕輔機”的做法,在通用機械中挑選出一些關鍵產品和門類,將它們的國產化納入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制攻關專項的內容,給予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加大科研費用投入和技術改造支持力度;支持國內幾家有較好基礎的大型通用機械骨干企業改善工藝裝備、完善檢測手段,提高它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研發通用機械的國內企業現在雖然面臨著很大的市場壓力,但是如果真能做到上述幾點,隨著技術的進步、開發能力的提高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信這些企業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國外幾十年的發展路程。雖然轉型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只要闖過了這一關,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將使企業遠離價格戰,走上發展的新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