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通用機械工業領域一周要聞回顧:我國首個“雙頻5G 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全面建成投用

時間:2022-07-04

來源: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導語: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重點工業行業能效全面提升,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明顯提升,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節能提效工藝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標準、服務和監管體系逐步完善。

  本周(2022年6月26日-7月3日)通用機械領域發布了哪些重要政策?發生了哪些大事要聞?中通協展覽與傳媒中心在“一周要聞回顧”欄目中精選出一周的要聞,幫您快速瀏覽。

  政策篇

  01

  六部門聯合發布《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

  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重點工業行業能效全面提升,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明顯提升,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節能提效工藝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標準、服務和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重點產品能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盡其用、效率至上成為市場主體和公眾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節能提效進一步成為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減碳的首要舉措。

  02

  2022年度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技術裝備產品推薦工作啟動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技術裝備產品,促進企業節能減碳、降本增效,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能效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通知,組織開展2022年度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技術裝備產品推薦工作。

  推薦的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應滿足“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提效與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具備能效水平先進、技術成熟可靠、節能經濟性好、推廣應用潛力大等特點,特別是推薦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夠實現全流程系統節能提效的關鍵核心技術。具體包括工業節能技術、信息化領域節能技術、高效節能裝備和產品三類。

  03

  八單位聯合發布《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規范》

  日前,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等共同發布了《關于印發〈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規范〉的通知》。

  《工作規范》指出,示范創建工作將按照廣泛動員、自愿申報、科學評估、動態管理、嚴控質量的原則,遴選出在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方面具有創新引領、協同高效、綠色低碳、彈性韌性優勢的示范城市和示范企業。商務部會同有關單位共同研究制定《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企業)評價指標體系》,每年認定一批城市和企業,分別授予“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和“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稱號。

  市場篇

  01

  世界規模最大燃煤電廠碳捕集工程落地

  近日,中國能建西北院中標華能隴東基地150萬噸/年先進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設計項目。該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碳捕集工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國華錦界電廠15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工程二氧化碳捕集規模的十倍。該項目位于甘肅慶陽華能隴東能源基地,依托該基地,正寧電廠2×1000兆瓦工程建設二氧化碳捕集規模150萬噸/年。

  項目采用燃燒后化學吸收法捕集工藝路線,二氧化碳捕集率不低于90%,成品純度不低于99.5%,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將全部用于驅油與封存。本工程計劃與正寧電廠工程同步設計、施工、投產,計劃投產時間為2023年12月。

  02

  浙江三門核電二期工程開建

  6月28日,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三門核電3號機組核島反應堆澆筑第一罐混凝土,標志著國家重大能源項目——浙江三門核電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據悉,二期工程將建設兩臺采用CAP1000技術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單臺機組裝機容量為125.1萬千瓦,機組設計壽命為60年,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200億度,相當于每年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500萬噸,將有力推動浙江省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保障華東電網和區域能源供應安全。

  今年4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廣東陸豐3個核電新建機組項目。具體而言,浙江三門核電二期、山東海陽核電二期項目均采用國產化CAP1000技術,廣東陸豐核電項目采用華龍一號技術,這兩種技術均為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

  03

  我國首個“雙頻5G+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全面建成投用

  6月21日,我國首個“雙頻5G+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建設項目在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海油)所屬中海煉化惠州石化煉廠建成投用。中國海油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傳統煉廠生產方式的更新迭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起一個智能化、數字化的新煉廠。

  在雙頻5G專網加持下,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生產經營、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構建了基于“雙頻5G+工業互聯網”的智能煉廠。中國海油智能煉廠由5G防爆智能巡檢機器人、5G+AR遠程協作、5G作業AI監護、數字化應用眾創生態等8個智能武器和1個生態組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主要石化產品供應基地的穩定運轉保駕護航。

  04

  我國首個海上規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集群研究項目啟動

  6月28日,中國海油對外宣布,與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中國北京、廣州、英國倫敦、美國休斯敦四地以“線上+線下”形式共同簽署大亞灣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簡稱“CCS/CCUS”)集群研究項目諒解備忘錄,標志著我國首個海上規模化(300~1000萬噸級)CCS/CCUS集群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該項目將通過捕集裝置,收集大亞灣區各企業在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壓縮后,以管道等方式輸送到附近符合條件的海域進行封存或地質利用。大亞灣工業園區擁有40余家石化企業,是中國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碳排放源較為集中,海上規模化CCS/CCUS集群研究項目的實施可為解決大亞灣區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提供一條有效路徑。

  05

  我國生物航煤首次規模化工業試生產

  6月28日,中國石化發布消息稱,中國首套生物航煤工業裝置在中國石化鎮海煉化首次產出生物航煤,意味著我國生物航煤可實現規模化生產,向大規模生產及商業化應用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減排50%以上,該裝置年設計加工能力10萬噸,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一座千萬人口城市回收來的地溝油,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8萬噸,相當于近5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一年。

  今年5月,鎮海煉化分公司油脂加氫(HEFA)路線生物航煤產品通過可持續生物材料圓桌會議(RSB)認證。此次認證是我國生物航煤產品獲得的第一張全球可持續性認證證書,表明鎮海煉化生物航煤裝置原料、生產工藝及產品均符合RSB生物燃料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標準。

  06

  “深海二號”建設啟動在即

  6月25日,位于海南島東南部陵水海域的“深海一號”能源站上,平臺火炬被緩緩點燃,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氣田成功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實現了從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的歷史性跨越。

  目前已組建以“深海一號”大氣田建設和運營技術人員為骨干的“深海二號”項目團隊,加速推動我國首個深水高溫高壓氣田“深海二號”(陵水25-1)的建設工作,力爭實現深海油氣資源高效接續開發。新建項目將完全融入現有的天然氣供應體系,進一步擴大深水天然氣產量規模,提高我國能源自給率。

  07

  國內在運最大核電站將“溫暖”周邊

  6月23日,隨著168小時試運行試驗圓滿完成,遼寧紅沿河核電站6號機組具備商業運行條件,這也標志著作為東北首座核電站、東北最大的電力能源投資項目的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和二期工程共6臺機組全面投產,并成為國內在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

  在安全穩定提供清潔電力的同時,紅沿河核電站不斷拓寬核能應用邊界,積極推進周邊社區的核能供暖項目。2022年3月9日,紅沿河核電站與國家電投東北電力有限公司簽署了《核能供暖示范項目建設運維合作協議》,我國東北首個核能供暖項目進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2022年4月6日,核能供暖項目工程正式開工,計劃于今冬供熱期實現對周邊紅沿河鎮的供暖,先期規劃設計供暖面積24.24萬平方米。

  08

  文23儲氣庫二期工程開工建設

  6月23日,國家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重點工程——文23儲氣庫二期工程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后,文23儲氣庫儲氣能力可整體提升20%,對進一步提升我國天然氣管網儲氣調峰和應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文23儲氣庫位于河南濮陽,地處華北平原中心,設計總庫容103億立方米,工作氣量40億立方米,規劃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設計庫容84億立方米,工作氣量32億立方米,已于2019年7月建成投運。本次開工建設的二期工程項目擬新鉆注采井24口,擴建現有注采站,增加注氣壓縮機組,配套建設4座叢式井場及注、采氣集輸支干線工程。二期工程項目建成后,可新增庫容19.34億立方米、工作氣量7.35億立方米,實現總注氣規模2400萬立方米/日、采氣規模3900萬立方米/日的建設目標,極大提升文23儲氣庫的儲氣調峰能力。

  09

  山西2023年前力爭開工10個國家級抽蓄電站項目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山西省扎實推進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行動計劃》(下稱《計劃》)。《計劃》在部署“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時提出,積極發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加快推進垣曲、渾源2個在建項目建設進度,推進列入國家規劃“十四五”重點實施的10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確保今年開工2個以上、今明兩年開工7個以上,力爭10個全部開工,完成“以十保七”目標。并再抓緊謀劃一批抽水蓄能項目并力爭納入國家規劃。

  國際篇

  01

  國際能源署:全球能源投資達到2.4萬億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全球能源投資將在2022年增長8%,達到2.4萬億美元,預計增長主要來自清潔能源。然而,在2022年增加的2000億美元資本投資中,幾乎近一半可能會被更高的成本消耗掉,而不是帶來額外的能源供應能力或資金的節約。

  根據IEA的數據,2022年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預計將增長8%,首次突破300GW大關。太陽能預計將占今年新增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的60%,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90GW,較去年增長25%。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