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給出的“8·31大限”已近在咫尺,但渤海溢油仍難畫句號。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房建孟稱,康菲石油一旦違限,國家海洋局將會有針對性措施出臺。然而,有關專家認為,監管部門手里的牌不多,尤其是缺少殺手锏,這直接導致了康菲石油的輕慢,也造成了事態無法根本好轉。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呼吁,在行政處罰、生態索賠俱有掣肘的情況下,及時公開事故信息以便于公眾參與,將是解決問題的基礎。“雖然公眾無法直接提供技術上的答案,但是他們的關注本身將形成壓力,迫使決策者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也讓施害者無從遁形。”
此前,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致信康菲石油總部,要求其說明真相并向中國公眾道歉。
給力還是無力
在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的一份說明中,國家海洋局詳細透露了蓬萊19-3油田出事以來他們采取的行動。其中包括:先后召開了20多次局黨組會、辦公會和專題會進行研究部署;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海監船舶人員全天候、立體式監測;此后8次約談康菲公司高層,嚴令康菲公司不折不扣實現“兩個徹底”;多次約談對海上石油開采負有監管責任,同時又是康菲公司合作者的中海油公司切實督促康菲公司實現“兩個徹底”;調動各方力量進行生態索賠的各項準備工作。
對于國家海洋局采取的措施,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的評價是:一是反應快速,二是目標明確,三是組織得當,四是有序有效。“總體來看,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海上油污的清除取得了一定進展,溢油原因的分析、生態損害賠償責任的追究、新聞信息的發布等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逐步深入,溢油事故的處置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公眾的感受卻與之不符,尤其是在康菲石油表態之后,人們更感憤怒:兩個多月了,溢油仍然沒有被根本阻斷,而相關的評估和賠償也遙遙無期。當下,康菲石油將事故的原因歸于天然斷層,也否認溢油給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其中國區總裁司徒瑞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時說,他們在海岸發現了56塊原油,進行指紋檢測后認定只有兩塊和蓬萊19-3油田有關。
自6月4日事故發生以來,身為作業者,康菲石油始終讓人難以捉摸。這家號稱將“對環保審慎態度”視為核心價值的企業,至今未能完全遏制住事態的發展,更別說對事故的影響給出回答。
在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凡是有關渤海溢油事故發生的責任、環境損害和生態賠償的問題,都被輕輕帶過或稱無可奉告。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司徒瑞反復告訴記者,滲油源已進行永久封堵,公司正在努力清污。C平臺95%的油基泥漿已經清理完畢。
對于賠償問題,康菲石油表示,現在公司還沒有收到任何有關的賠償要求。去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后,英國石油公司立即拿出200億美元,建立一個賠償基金以彌補造成的各種損害。對此,司徒瑞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康菲石油沒有打算效仿他人的做法。不過,他承諾,如果有索賠要求,公司將“給予考慮”。
捉襟見肘的根源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窘迫的局面?盈科北京辦公室環境與資源法律事務部主任趙京慰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稱,法律上的軟弱和環境訴訟上的復雜使得監管部門執法難以挺直腰桿。
根據1999年頒布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處3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最高20萬元的行政罰款,對于一個世界500強公司而言,實在是毛毛雨。
“這種輕描淡寫的罰款根本沒有任何震懾力,不能讓康菲石油傷筋動骨,怎么可能敦促它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呢?它完全有恃無恐嘛!”他說,同樣是酒后開車,列進《刑法》入罪后,治理的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
在原有法律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人們寄希望于生態環境訴訟,期盼法院能夠給康菲石油點顏色。然而,這也并不容易。趙京慰表示,生態環境訴訟定性很容易,渤海發生了溢油,肯定對海水、海底、漁業、海洋生物造成了傷害。問題是,這種傷害怎么量化出來,在法庭上又如何進行舉證?這是極其困難的。
趙京慰曾經代理過一個案子:一家生產農機具的小企業給產品噴漆,超標的苯長期揮發在周圍。有農戶因此得了病,最厲害的一個得了肺癌,憤而把這家企業告上法庭。法庭問了一句話,農戶就沒轍了:你怎么證明你得癌癥是他們噴漆造成的?同是呼吸這種空氣,為什么你得了癌癥你老婆卻沒得?“在環境損害訴訟中,受害者往往拿不出證據來。就像那個農戶,他怎么去證明苯如何進入了身體,又如何激發了癌變呢?渤海溢油也一樣。”
目前,除了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代表國家進行索賠準備外,河北樂亭、昌黎近200名養殖戶也已委托盈科律師事務所為其維權。他們無不面臨舉證難題。盈科律師事務所初步估計,僅這兩地的養殖戶遭受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3億元。然而,盈科的律師認為,即便訴訟進入程序并勝利,養殖戶也不可能得到全部的賠償。
國家海洋局給出的“8·31大限”已近在咫尺,但渤海溢油仍難畫句號。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房建孟稱,康菲石油一旦違限,國家海洋局將會有針對性措施出臺。然而,有關專家認為,監管部門手里的牌不多,尤其是缺少殺手锏,這直接導致了康菲石油的輕慢,也造成了事態無法根本好轉。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呼吁,在行政處罰、生態索賠俱有掣肘的情況下,及時公開事故信息以便于公眾參與,將是解決問題的基礎。“雖然公眾無法直接提供技術上的答案,但是他們的關注本身將形成壓力,迫使決策者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也讓施害者無從遁形。”
此前,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致信康菲石油總部,要求其說明真相并向中國公眾道歉。
給力還是無力
在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的一份說明中,國家海洋局詳細透露了蓬萊19-3油田出事以來他們采取的行動。其中包括:先后召開了20多次局黨組會、辦公會和專題會進行研究部署;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海監船舶人員全天候、立體式監測;此后8次約談康菲公司高層,嚴令康菲公司不折不扣實現“兩個徹底”;多次約談對海上石油開采負有監管責任,同時又是康菲公司合作者的中海油公司切實督促康菲公司實現“兩個徹底”;調動各方力量進行生態索賠的各項準備工作。
對于國家海洋局采取的措施,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的評價是:一是反應快速,二是目標明確,三是組織得當,四是有序有效。“總體來看,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海上油污的清除取得了一定進展,溢油原因的分析、生態損害賠償責任的追究、新聞信息的發布等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逐步深入,溢油事故的處置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公眾的感受卻與之不符,尤其是在康菲石油表態之后,人們更感憤怒:兩個多月了,溢油仍然沒有被根本阻斷,而相關的評估和賠償也遙遙無期。當下,康菲石油將事故的原因歸于天然斷層,也否認溢油給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其中國區總裁司徒瑞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時說,他們在海岸發現了56塊原油,進行指紋檢測后認定只有兩塊和蓬萊19-3油田有關。
自6月4日事故發生以來,身為作業者,康菲石油始終讓人難以捉摸。這家號稱將“對環保審慎態度”視為核心價值的企業,至今未能完全遏制住事態的發展,更別說對事故的影響給出回答。
在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凡是有關渤海溢油事故發生的責任、環境損害和生態賠償的問題,都被輕輕帶過或稱無可奉告。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司徒瑞反復告訴記者,滲油源已進行永久封堵,公司正在努力清污。C平臺95%的油基泥漿已經清理完畢。
對于賠償問題,康菲石油表示,現在公司還沒有收到任何有關的賠償要求。去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后,英國石油公司立即拿出200億美元,建立一個賠償基金以彌補造成的各種損害。對此,司徒瑞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康菲石油沒有打算效仿他人的做法。不過,他承諾,如果有索賠要求,公司將“給予考慮”。
捉襟見肘的根源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窘迫的局面?盈科北京辦公室環境與資源法律事務部主任趙京慰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稱,法律上的軟弱和環境訴訟上的復雜使得監管部門執法難以挺直腰桿。
根據1999年頒布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處3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最高20萬元的行政罰款,對于一個世界500強公司而言,實在是毛毛雨。
“這種輕描淡寫的罰款根本沒有任何震懾力,不能讓康菲石油傷筋動骨,怎么可能敦促它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呢?它完全有恃無恐嘛!”他說,同樣是酒后開車,列進《刑法》入罪后,治理的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
在原有法律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人們寄希望于生態環境訴訟,期盼法院能夠給康菲石油點顏色。然而,這也并不容易。趙京慰表示,生態環境訴訟定性很容易,渤海發生了溢油,肯定對海水、海底、漁業、海洋生物造成了傷害。問題是,這種傷害怎么量化出來,在法庭上又如何進行舉證?這是極其困難的。
趙京慰曾經代理過一個案子:一家生產農機具的小企業給產品噴漆,超標的苯長期揮發在周圍。有農戶因此得了病,最厲害的一個得了肺癌,憤而把這家企業告上法庭。法庭問了一句話,農戶就沒轍了:你怎么證明你得癌癥是他們噴漆造成的?同是呼吸這種空氣,為什么你得了癌癥你老婆卻沒得?“在環境損害訴訟中,受害者往往拿不出證據來。就像那個農戶,他怎么去證明苯如何進入了身體,又如何激發了癌變呢?渤海溢油也一樣。”
目前,除了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代表國家進行索賠準備外,河北樂亭、昌黎近200名養殖戶也已委托盈科律師事務所為其維權。他們無不面臨舉證難題。盈科律師事務所初步估計,僅這兩地的養殖戶遭受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3億元。然而,盈科的律師認為,即便訴訟進入程序并勝利,養殖戶也不可能得到全部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