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陷入發展的困境,有的產品幾乎全軍覆沒,到如今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日益崛起,已經占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甚至絕大部分國內市場,同時產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這十幾年看似短暫,卻見證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無到有。
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表明,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突破了2100億元,在我國機械工業中位居第四,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中,銷售收入僅次于美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成功之路給中國企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啟示是,必須堅持自主創新,走保護發展民族品牌的道路,在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科技:創新之源
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因此掌握先進的制造技術便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原始創新的出發點。
“自主創新必須過基礎研究這一關,在自己的原創性產品上如果沒有很好的投入,沒有長期不懈的堅持,這個企業就很難成功。”河南百靈機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說,“尤其是企業快速發展,走向國際化的階段,更會發現歐美社會對環保和能耗的‘軟性標準’要求在日益提高,沒有現成的能達到這些標準的技術可供你使用,只有自己研究。”
體制:創新之基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的龍頭和源泉,那么體制和機制創新則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和支撐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部分國企體制與管理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觀念陳舊,很多企業被淘汰出局,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工程機械企業開始了體制創新的歷程。
通過體制改革,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內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文化:創新之本
從某種層面上說,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當自主創新成為一個行業的主推力時,這個行業的發展便擁有了持續不竭的動力。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發展至今,整個行業已經滲透著濃郁的創新文化,創新作為一種力量已經在企業文化和企業發展中嶄露頭角。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在提自主創新,但是自主創新有五個關鍵,”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艾豐說:“一是領導是否親自抓自主創新;二是要有組織措施,企業要在可能的范圍建立研發機構;三是要有好的機制;四是要發揮我們國家的優勢,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用于研發;五是要對自主創新有準確的理解,它是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創新,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國外已有的成果我們可以拿來用,把它消化、吸收、再創新。”
“最終企業乃至行業的競爭就是文化的競爭,圍繞自主創新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對于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和對知識產品的尊重。”艾豐強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堅持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做得十分出色,不僅實現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振奮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堅定了民族自信心,他們的探索應該成為我國很多行業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