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一位參與規劃編制的人士處獲悉,反復修改過的《十年規劃》的協調工作已經完成,國務院正在審定中,不用等到年底,很快就會出臺,屆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路徑將更加明朗。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十年規劃》遲遲未能出臺的原因,在于各界對新能源汽車的定義一直有爭議,由此導致各部門意見不一。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定義,起初在2009年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并沒有明確,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被統稱為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而后來的一系列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政策卻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主要指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混合動力則被歸為節能汽車,并且在私人購車補償標準上也差異較大——每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最高補助5~6萬元,而非插電的普通混合動力車只能一次性定額補貼3000元。
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無疑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的最大驅動力,但補貼標準的巨大差異讓業界誤認為,國家只支持電動車,而不支持混合動力車,有些企業甚至猶豫是否要放棄混合動力技術研發而直奔純電動“主題”。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再三向記者強調,政府并不是不支持混合動力,而是將其劃為節能技術范疇來支持。“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成本較低,通過稅收優惠就可實現盈利,很容易推廣。而現在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燃料電池汽車的性價比很差,在初期必須有財政的補貼才能在市場上銷售。所以現在新能源汽車的劃分是通過技術的先進性、經濟上的薄弱和成本高結合起來定的。”
事實上,在《十年規劃》征求意見稿中,已經把新能源汽車定義為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了,并且分別列出了新能源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階段目標,明確將純電動汽車作為我國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而近期則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大力推廣普及節能汽車。
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十年規劃》難產的原因,主要是各部門、各方面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路線和政策無法統一意見,如科技部傾向于優先發展電動汽車,并且專門制定了電動汽車“十二五”科技發展專項規劃,而工信部則傾向于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各部門的利益之爭導致分工協作不暢,也是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原因。
不過,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葉盛基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一直都很明確,那就是“三縱(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三橫(電池、電機、電控)”的戰略布局。各個車企具體怎么做,由企業根據各地區能源發展狀況而定,總的原則是能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