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油價下調備受關注之際,近日,中石化召開與社會監督員的座談會,探討了油價等熱點問題。對于公眾感受到的油價“漲快跌慢”問題,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表示,這主要是定價機制的問題,應由發改委解釋比較合適。傅成玉還認為,從中石化企業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希望推進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改革的,改革是一種潮流,必須要走的。(8月16日《新京報》)
中石化“希望推進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改革”,這不是和廣大消費者立場一致、不謀而合了嗎?但中石化說的“市場化”和民眾期盼的“市場化”,可能是兩回事。
消費者需要的油價“市場化”,答案非常簡單,就是油價和國際接軌,人家賣多少,我們大體上也賣多少,不能出現人家降價我們漲價的怪象。而中石化所談的“市場化”不是這樣的,它所追求的“市場化”不過是“定價權”,至于內地油價是否和國際油價同進退并不要緊。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當天傅成玉還談到了幾個問題。其一,中石化煉油部分是虧損的;其二,和國際上最有名的幾大石油公司企業人員10萬人左右不同,中石化“從在職和離退休人員要負擔二三百萬人”。這意味者,倘若將油價完全“國際化”,中石化將不堪重負。于是,中石化從自身利益出發,它提出的“市場化”,就不會是消費者想象中的那個“市場化”。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天職,如果說“市場化”比原有的油價定價機制更對企業不利,中石化不可能那么“傻”。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必聽它說自己愿意采用一種怎樣的定價機制,而只需要在乎人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企業自身進行監督。
事實上,當成品油價格牽動社會的一舉一動時,對中石化這類特殊的國有企業,在管理上需要讓其回歸公益本源。具體而言,新的定價機制應該做到的是根據原油進貨價,確定煉油、運輸等成本的一個比例,加上利潤的比例,由此決定零售價。其中,利潤的比例是固定的;而成本的比例沒有特殊情況只能降不能升,這就可以倒逼企業杜絕浪費、提高生產率。
一家掛“天價燈”、喝“天價酒”的企業,指望它自行讓利服務于消費者,是不現實的。如今,人們都發現了現有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弊端,將如何進行改革深受關注,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把“定價權”交給壟斷巨頭,哪怕它說得再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