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風電三峽內幕:電網無法消納暴增風電現棄風尷尬

時間:2011-08-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電網無法消納暴增的風電以至于并網與調峰難題無法突破,難免閑置和“棄風”的尷尬等等。

  內蒙古輝騰錫勒大草原,汽車順著綿延的公路行駛,眼前赫然出現一架架風車,高聳、挺拔,白色的槳葉在風中旋轉,放眼望去,遠處的草地和山坡上全是,猶如一個曠野中、藍天下的游樂場。

  這是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的一處風電場,是“風電三峽”的一個縮影。

  在過去的5年里,中國的風電連續5年翻番增長,至今累計裝機總量已超4200萬千瓦,躍居全球第一,形成了一個由弱到盛的全新產業。

  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氣、聯合動力、明陽風電等一批國內品牌的風機制造商以火箭的速度迅速崛起,并與國際領先水平站在同一起點上競爭。

  僅5年時間,無論是產能,還是技術,中國風電從一個相對落后的產業,躍升到了一個全球較領先的地位。沒有巨大市場規模的帶動,一切都無可想象。

  當然,在這種爆發式的發展中,一些隱憂也開始顯現:電網無法消納暴增的風電以至于并網與調峰難題無法突破,難免閑置和“棄風”的尷尬等等。

  這些發展中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風電發展的障礙,風電需要出路。

  然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無論是應對能源安全考慮還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發展可再生能源都將是中國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未來,作為唯一可成熟大規模開發而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的能源,風電始終關系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也必將要為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挑起重擔。

  毫無疑問,發展是硬道理。

  風電啟航

  張國寶回憶風電往事

  按照“十一五”初期的規劃,風電裝機總量是500萬千瓦。到了2007年底,目標調整為1000萬千瓦。最后的結果是,整個“十一五”的裝機總量超過了4000萬千瓦。

  這就是過去5年,中國風電的速度。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速度?不這樣,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

  7月的最后一個周六,北京雨后第二天,天氣極好的午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專訪。

  過去的5年,他導演了中國風電發展的“奇跡”。

  張國寶主管能源行業11年、執掌國家能源局三年。他在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發展核電、風電、重大裝備國產化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獲得了中央和業界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在風電領域所進行的強勢突破和以罕見的速度突飛猛進,成為了他耀眼的政績。

  他也頗以此為豪。

  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對這種“大躍進”式發展的擔憂、批評、質疑,甚至指責。

  雖然已經退下來,但張國寶依舊保持著對現實的高度敏感。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他侃侃而談,不設禁區,不避問題,甚至,不諱言他的難言之隱。

  起點:進口電機+外國貸款

  追溯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這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新能源產業在2005年之前發展極其緩慢。

  那時,中國的風電總裝機量不過40多萬千瓦,基數很小,裝備檔次低,國產化水平也很低,大部分依賴進口,價格昂貴,資金靠外國政府貸款,如荷蘭、丹麥、西班牙、德國的政府貸款。

  “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缺少經費,有人給你解決經費當然是好事,利息也低?,F在回過頭來看,白吃的午餐是沒有的。”張國寶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利息雖低,但這些國家有要求,80%的經費要用來購買他們本國的產品,目的是促進本國的產品出口,而這些產品往往價格昂貴。

  這樣的結果是,風電價格高達每千瓦時1.5元左右。相比之下,火電的價格不過0.3元~0.4元。

  張國寶一開始也想不明白,“風也不用花錢買,怎么成本比煤電還貴呢?”后來明白過來了,設備折舊以及歸還貸款利息成為了最主要的成本構成,每千瓦風電的造價比火電要高出許多。

  這是5年以前,中國風電起步時的全部家底。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于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危機,尤其是對綠色能源和能源安全的考慮,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風電在歐美被許多政府加以推廣,并獲得了大規模的商業開發。至2005年,歐美控制了全球風電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怎樣從這樣薄的一個底子上追趕世界,這讓張國寶頗費思量。

  “我歷來相信:價格低,買的人才會多。電也是這樣,如果風電很貴,就發展不起來?!睆垏鴮毢髞硭龅囊磺卸贾挥幸粋€目的,把規模做大,把價格做低,尤其是他所主推的三大風電產業發展政策:做大蛋糕;引入競爭;扶持國產化,都是為了達成這一目的。

  做大:“風電三峽”

  欲成非凡之事,必用非常之法。

  “為什么中國風電之前發展了20多年都起不來,而到了現在,技術、規模、品牌都上去了,還開始接國外的訂單……這些都基于我們市場的拉動。沒有這樣一個市場規模帶動,什么都是徒勞?!敝袊稍偕茉磳W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后來的這一總結為張國寶當初的決策提供了很好的注解。

  張國寶當時的想法是:沒有足夠的市場,就不能吸引投資者去干這個事業;沒有足夠的規模,價格也降不下來?!鞍岩幠W龃?,把蛋糕做大,才能把成本攤薄?!?/p>

  “因為風電價格貴在風機,蛋糕做大了,就把每千瓦的造價做薄了,批量大,成本就低了。”張國寶說,這是壓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那時,國家風資源的底數不清,國家共出經費3.3億元測量各地風能,撥給中國氣象局,把得出的風向資料,提供給投資者參考:哪些地方可以建風電場。

  很快地,各地都開始籌建大型風場。“當時起步就是10萬千瓦,一個兆瓦就得100多臺風機了,這么大的量招標就有了吸引力?!?/p>

  再后來,有了著名的“風電三峽”。

  那是源于張國寶與李源潮的一次會面。

  曾有一年,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張國寶到南通啟東去考察風電項目,在那里碰到了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兩人是故友,李源潮提議:到江蘇沿海搞海上風電,那里的潮間帶從南通的長江口一直到連云港,整個江蘇蘇北的海岸線都可以搞。

  潮間帶是海岸上潮起潮落間露出的那一片沙灘,一般也就幾百米。但江蘇歷史上是沉積平原,水淺,漲潮和退潮間,能露出30多公里寬的沙灘。

  李源潮對他說:“這一帶用來建設海上風電,1000萬千瓦也不成問題。三峽也就1000多萬千瓦,還要移民100萬。在這里建的話,不用移民,多好?!?/p>

  于是,返京以后,張國寶為新規劃取名“風電三峽”,籌劃分別在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布設三個千萬千瓦級大風場。

  如今,全國建設中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已經增加到8個,24個省、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風電場。

  但這一切并不完全都在張的規劃之內。他開玩笑說,這成了他的難言之隱了。

  主管項目審批的發改委,在公眾的印象中,頗有計劃經濟的遺風?!拔议_始也不想批,但是你一點不批也不行,不批的話(風場的業主方)都到國外買設備去了。”張國寶說,為了扶持國產化,在一定時間內,“我保留了一定范圍內的審批權”。

  于是,有了后來的規定:裝機規模在5萬千瓦以上的風電項目須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核準,5萬千瓦以下的只需要在省區級發改委核準。

  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盀榱瞬挥脟野l改委批,各地就批出了好多個4.95萬千瓦(的項目)來。明明是10萬千瓦(的項目),他分兩次批,那就不用找你國家發改委了,(地方)自己就批了?!?/p>

  “4.95現象”因此而生。這讓他頗有些尷尬:“這4.95,不是我們(國家發改委)批的呀。”一般情況下,經由國家發改委審批的風電項目須具備以下條件:國家電網公司要保證發出來的風電能接出來,環評要過關等等。但是地方審批的那些4.95萬千瓦項目,有的并不在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范圍內。

  “他們在山包上把風機立起來,然后問,電網公司為什么不給接網?國網公司說:我哪知道你要建,你又沒事先跟我商量?!?/p>

  電網的建設沒有很好地與風電的建設相協調,這導致有一部分風電無法上網輸出。于是,這種“大規模、高度集中”的開發模式也遭到了反對和質疑,不只是外部,在能源局內部也有不同聲音。

  這種不同的意見認為,簡單貪大的大規模風電系統不夠靈活,應大力發展小規模、靈活的分散式發電。

  但即使到現在,張國寶仍堅持,蛋糕不做大,不形成一定的規模,根本無法將價格降下來,也就沒有今天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風電將來在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上,要挑起一定的擔子,這就不是僅小區域分散式能解決的問題了,必須要變成一個大規模的方式。”

  毫無疑問,在未來,風電必然要挑起一定的擔子。

  但這并不代表就否定原來就存在的分散方式,張國寶認為,在大規模風電場發展之前就存在分散式的風能利用,例如分散居住蒙古包的風電。原來的分散式仍然可以發展,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

  現在的風電政策也突出地鼓勵風電向分布式方向發展,未來,風電將形成分布式接入和集中式開發并重的態勢,“兩條腿走路”。能源部門的官員提醒企業,不要只關注大基地建設,同時也將眼光放在江西、湖南、湖北這些低風速地帶的開發。

  “為什么中國2020年的風電裝機目標被修改了好幾次,也是因為大家原來都不預計到這些地區都會開發?!憋L電制造商明陽風電的董事長張傳衛說,他們正在努力適應這一政策方向的轉變。

 

  定價:從1.5元到0.5元的必經之痛

  僅有規模是不夠的,張國寶主推的另一個政策是:引入競爭,通過特許權招標制度確定電價,誰報的電價低,誰就獲得風電場的特許經營權。

  在他看來,一個產業要長期發展,不可能只靠國家補貼,必須靠市場的力量來取得一個合理的價位。當然,這是一個殘酷和痛苦的過程。在中國能源領域,價格問題幾乎是最難的難題之一。

  “如果不招標,風電場作為業主,一般都傾向買國外的風機,因為國外的技術已成熟,而且還有很多擺不到桌面上的事。例如,過去買風機,中間商的回扣很高,推銷一臺風機可以有20萬的回扣,油水很大。要扭轉不容易,讓大家買國內的設備同樣不容易?!睆垏鴮毺寡?。

  在沒有招標以前,企業通過關系找政府相關部門,靠人為定價,電價多少由價格部門說了算。競相壓價的公開招標當然招致很多人的強烈反對。

  企業不甘心的是,利潤被削薄了。“最好是毫不費力氣,找政府,找關系,批一下多省事”;一些相關部門不甘心的是:誘人的權力被剝奪了。

  張國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調侃說:大家都不喜歡計劃經濟式的審批,可是定電價時又喜歡用計劃經濟的辦法。

  根據張國寶的講述,在當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也希望由他們來定價。“我不同意這種人為定價的方法,我主張招標,通過競爭來確定價格。他們反對我的意見,我一直堅持,他們沒辦法才默認我的做法?!?/p>

  但“4.95現象”之下產生的項目可以不招標,這些項目的業主會直接去找價格司定價。

  這就形成了價格制定的“雙軌制”。在這個過程中,凡是通過招標的電價都比較便宜,大約在0.5元1度電,價格通過競爭壓下來。而4.95萬千瓦的項目,則由價格司定價,價格定在了0.7元。

  “招標的吃虧了。”最后,張國寶作出了妥協,“但這也算是競爭發現價格,通過幾次招標,價格發現了,就定下來了?!蓖讌f的結果是,不招標了。一個地區按照價格司定一個差不多的標桿電價,做得好就賺得多,做得差就賺不到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國內目前實行的是四類風資源區價格,這四類標桿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比原來的1.5元大大降低了。

  風機價格在激烈的競爭中迅速下降。現在1.5兆瓦的風機報價已經從每千瓦8000元降到了每千瓦3500元甚至更低。

  “前一段時間有媒體說,把價錢壓這么低,沒錢可賺,都是因為我非要招標?!睆垏鴮氂X得頗有些委屈。為了證明自己沒做錯,他對企業進行了調查,并召開了座談會。經過一番調查下來,他認為“風電企業是有錢可賺的,風機制造企業則由于盲目進入,在競爭中一部分企業已支撐不住,將退出,最后必然集中于幾家企業,和家電企業走過的路一樣”。

  補貼:給國產化一個機會

  風電價格真正降下來,還因為另一項政策:扶持國產化。

  在2005年以前,國內的風機基本靠引進,價格高昂。

  張國寶當初堅持招標的另一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扶持國產化。他堅信,只有國產化,才能把成本壓下來。

  “招標的話,就可以設定一些條件,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國產化率打分,國產化率超過70%,可以得高分。”

  這招很管用,一時間,國內風機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后來引來了國外廠商乃至政府有關招標公平的諸多批評,最終因美國提出抗議而取消。

  “在決定取消之前,我們已經實施了3年。3年的時間,我們已經羽翼豐滿了。”張國寶說。

  當時,為了支持國內的風電企業,財政部還出臺了《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進行風電補貼,該辦法規定,中資及中資控股企業首批50臺風電機組按600元/千瓦予以補助。

  這一補貼辦法,后來也招致美國的抗議。

  2010年下半年,美國按照《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對中國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展開調查,并要求與中方進行對話。

  張國寶提出邀請媒體一起參加視頻會議,但這一要求遭到了美方的拒絕。“因為他們根本沒道理。他們對本國企業的補貼比我們還多?!?/p>

  據張國寶說,當初該補貼辦法會簽的時候,他沒同意。事實上,補貼政策僅覆蓋了6家龍頭企業,補貼的總金額只有2億元左右,對于這些銷售額百億以上的龍頭企業而言,這不過是杯水車薪。反而給美國人留下“口實”。

  張國寶建議將補貼主動取消,像取消70%的國產化率一樣,得到了財政部的同意。

  回頭再看,多種扶持政策相繼出臺,足見中央各部門對風電發展的扶持熱情。再加上《可再生能源法》對補貼基金和全額收購可再生發電的規定,不只使風電價格迅速降至當前的每千瓦時0.5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新興的戰略產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氣、聯合動力、明陽風電等一批國內品牌的風機制造商如火箭騰空,并與國際領先水平站在同一起點上競爭。

  到目前為止,國產品牌已搶下國內風電市場85%以上的市場份額,并開始出口海外。風機零部件也逐步國產化。整個風電行業幾乎都掌握在中國自己的手里,除了軸承。

  “齒輪箱軸承是目前為止唯一我們還做不好的部件。因為風機必須高速運轉,軸承一旦壞了,整個機器的安全就沒有保障了,廠家寧可多花點錢買國外的?!痹趶垏鴮毧磥恚溯S承之外,其他的國產零部件已堪稱國際水平。

  而在2005年之前,秦海巖他們還一直在擔心,中國的風電市場會不會像汽車市場一樣被國外的品牌占據?會不會風場上轉的都是國外品牌的風機?甚至,中國人能不能造出兆瓦級的風機?

  如今,所有這些都不再是問題。僅用5年時間,無論是產能,還是技術,中國風電從一個相對落后的產業,躍升到了一個全球較領先的地位。“沒有前幾年政府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這是最關鍵的。”秦海巖感嘆。

  對于中國風機全是買的外國專利,張國寶也不認同。他說金風、遠達這些企業一直致力于自主研發,1.5兆瓦風機確實幾乎都是買外國專利生產,但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3兆瓦、5兆瓦、6兆瓦都自己研發出來了。“中國風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強的競爭力”。

  這一切,張國寶當然功不可沒。

  路線:監管與穩定

  然而,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

  尤其在風電的暴發式增長之下,一些隱憂已經越來越明顯:電網無法消納暴增的風電,并網與調峰難題無法突破,結果導致閑置和“棄風”的尷尬——在冬天,接近20%左右的風機處于閑置狀態;與此同時,技術、管理和質量也因無法跟上風電的速度,暴露出了不少問題,風機脫網事故發生,風電場與電網的安全成憂,等等。

  “反對的聲音太多了?!睆垏鴮毺寡?,“但目前出現的問題都不過是一個指頭,風電的發展是九個指頭?!?/p>

  這算是他面對質疑的第一次直接回應。在他看來,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無論是技術問題,還是體制問題。他甚至說到“我們要學學毛主席的哲學思想,學學他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他批評有些人只會指手畫腳,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和主流。

  不少媒體還公開質疑,發展風電的三項政策把民營企業都擠出去了。因為國有企業可以不計成本,因此中標的都是國有企業。

  張國寶說,這是一個“誤會”。在風機領域,“主要還是民營主導,實際真正的國有企業并不多?!?/p>

  人們看到的事實是:占領了市場份額50%~60%的金風、華銳和東氣,只有東氣是傳統的國企,這前三大企業在招標時擁有絕對的優勢,中標也最多。

  僅從結果來看,政策扶優扶強的痕跡當然明顯,難免招致其他企業的諸多抱怨。

  經過這幾年的規模發展,中國的風機制造廠已經增至80多家,1000瓦的發電設備價格則從8000元降到了現在的3500元。

  而全球真正成規模的風機制造廠也只有7家。殘酷的優勝劣汰是風電行業接下來將要面臨的現實。

  拐點已經出現。

  “年后,鋼材、化工材料、有色金屬,都在漲價,上游的整機制造廠都在漲價,下游運營商手頭現在都沒錢,拖欠嚴重,中間運營這一塊的資金成本、人力成本、水成本、土地成本、各種稅費都在上漲。如果明陽去年沒有上市,今年我們也會很困難。”張傳衛說,華銳、金風、明陽,這三大上市公司手里都拿了幾十億資金,沒拿錢的那些,日子根本沒法過了。

 

  事實上,一些中小型風機廠商確實因為各種困境而陷入了倒閉或選擇離場。張國寶也很擔心,競爭太激烈將帶來惡性循環。

  一些投資者也對陷入惡性競爭的風電行業表示悲觀:未來中國風電產業將逐步走入成熟發展期,利潤會不斷下降;在經歷了近5年的暴漲之后,增長的幅度和空間相對有限;不斷發生的風場事故也意味著,未來,風機事故或將進入高發期,風電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所有的這些擔憂最終使華銳、金風、明陽、大唐能源等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集體遇冷,股價表現難盡人意。

  但在風電行業企業看來,這只是一個新興行業在經過暴漲式增長之后走向成熟的正常表現。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靠政府補貼長期維持暴利,風電行業也一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利潤降下來是正常的,而且現在應該迫切降下來成本,使之與傳統能源競爭?!?/p>

  當前中國風電占能源總量的比例才1%,但歐洲一些較大的國家已經達到了15%~20%。從這個角度,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對未來風電的發展前景頗為樂觀。

  張傳衛一直堅信風電是唯一可成熟大規模開發而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的能源。當然他也堅信,風電始終關系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

  無論從應對能源安全考慮還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國家的態度都只有一個,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秦海巖說。

  但顯然,在這個風口浪尖,他們都擔心政策的走向。

  各種技術標準、管理辦法正在出臺、制定或征求意見。主管部門加強監管以及加強對規劃管理的意圖十分明顯。

  “若是在2006年或2007年調整,可能會困難一些,但如今無論是技術上,或是基數上,都有能力承受了。”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認為,目前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高點了,這個時候把增速降下來,可以等一等電網的建設速度。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新規定,地方審批的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必須要到國家能源局備案。

  內蒙古自治區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國大約積壓了1000萬千瓦的項目在國家能源局備案,直到最近才放?!皞浒溉艟猛喜粵Q,實際也就是變相審批。”在他看來,審批權力上收在張國寶離任后或將是一個趨勢。此舉利于主管部門對風電的規劃管理以及與電網的速度相協調。

  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作為制造商,陶剛一再強調,從宏觀政策上,國家必須要給予非常穩定和持續的支持。“只有這樣才可以讓這個行業中的企業有信心,去加大投入。”

  在他看來,政策的穩定性遠比短期的補貼更為重要。

  烏蘭察布:被“網”住的風

  上網難,浪費了電,還虧了大筆的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鳳桃●朱日嶺劉東︱內蒙古、北京報道

  列車駛入烏蘭察布,透過車窗,在草被稀疏的荒地上偶爾能看到小片的土楊樹。它們的樹冠和樹干,始終保持著一個姿態:偏向東南方。

  這是烏蘭察布風的杰作。因為擁有優質的風資源,位于內蒙古中部的烏蘭察布,最早開始了“風電三峽”的夢想。按照烏蘭察布市的風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烏蘭察布市風電裝機規模要達到2400萬千瓦,超過三峽的裝機規模。

  然而,在過去的7年,雖然南方電荒現象嚴重,內蒙古富余的電能卻因為缺乏外送的通道只能“窩”在本地。于是,風電規模被限制,增長速度也隨之滯緩。

  新增項目難審批

  上個世紀80年代,內蒙古的農牧民夜晚還在黑暗之中。為了解決牧區照明問題,內蒙古電力公司為農牧民安上了小型的風電機,一家一臺。

  風電機給人們帶來了光明,農牧民將之稱為生活的“第二次解放”。

  如今,即使內蒙古最偏遠的村莊也接入了電網,家用的風機被淘汰,大規模的風電場一個個建設起來。到2005年,輝騰錫勒的風電裝機容量總共為6.85萬千瓦,僅次于8萬千瓦的新疆大阪城,成為亞洲第二大風場。

  2006年,烏蘭察布的風電規模達到16萬千瓦,已經是全國風電裝機規模最大的地區。之后,烏蘭察布的風電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底,在烏蘭察布的11個旗縣市中,8個都設有風場。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風電辦主任呂建軍辦公室墻上掛著這樣一張布局圖:按照可開發的風電資源,察右中旗還將在東南、正北、西北、西南等規劃5個百萬級風場,總裝機達700萬千瓦,是現有裝機容量的6倍。

  目前,烏蘭察布市的裝機規模為270萬千瓦,其中已經并網運行的為225萬千瓦。按照烏蘭察布市風電辦主任郭少軍的想法,在“風電三峽”宏偉藍圖中,烏蘭察布6828平方公里的風電可開發土地上都要插滿風機。

  從2006到2011年5年間,內蒙古風電以每年2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快速增長。如今,風電場有131處,總裝機達1383.4萬千瓦。按照自治區的規劃,“十二五”期間,內蒙古風電總裝機規模為3300萬千瓦,按照目前已經投產的1000萬千瓦,在建的700萬千瓦和已經“給路條”的1700萬千瓦,目前的規模已經達到。

  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的風電已經沒有更多的項目可批復了。烏蘭察布風電項目審批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困難。

  2010年春節前,內蒙古電力公司下屬送變電工程公司獲得了目前為止察右中旗的最后一個被核準的風電項目。2011年半年過去了,察右中旗申報的另外4個項目還沒有音訊。

  “現在自治區和市里都控制嚴了,今年我們上報了5家,但一個批復也沒有拿到?!弊抠Y縣風電辦副主任劉勝英向記者坦言。按照自治區風電的“十二五”規劃,烏蘭察布的風電規模為610萬千瓦,而烏蘭察布市里分給察右中旗和后旗的指標總共才300萬千瓦。如今,加上已經上報核準的項目,察右中旗的風電已經達到143萬千瓦,未來還會核準多少是未知數。

  “我們現在既跑市里,也跑國家發改委,雙管齊下,如果一下子能在國家拿到一個百萬千瓦的大項目,那就好了?!币粋€區縣的風電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風電能為地方帶來巨大“錢途”,這是各地蜂擁而上最直接的動力。

  以年財政收入不到1.3億元的察右中旗為例,它擁有烏蘭察布市一半的風場,2010年,該旗實現總裝機103.5萬千瓦,發電20億度、按照每度電0.51元計算,風電企業全年營收10.2億元。若按17%的增值稅率,僅增值稅,地方財政就應增收1.7億元。

  但2008年,國家為鼓勵風電的發展,實施增值稅優惠政策,增值稅可用以抵扣設備購置費。在風電投資中,設備投入是最大成本,每個10萬千瓦的項目投資約為10億元,其中8億元就是設備投入。增值稅優惠政策就意味著,政府在五六年后才能征收占所有稅費中最大板塊的增值稅。

  即使這樣,2010年察右中旗還是收入2300多萬元企業所得稅,占全年財政收入的17%。“7年政策期過了后,風電會成為我們的主導產業?!眳谓ㄜ姼嬖V記者。那時候,地方財政的收入會相當可觀。

  大小網恩怨?

  今年4月底,內蒙古傳出“整風”消息,將通過“托管、重組、兼并”等方式,將轄區內風電開發商從60多家縮減到25家。當地政府意識到風電規模的膨脹必然加劇地方產能“過剩”的現狀,不僅更加嚴守風電項目的“入口”,并對現有的風險項目開始進行整合,整頓小散亂的企業。

  背后的原因是:當地最適宜發電的冬季,有近20%的風機卻處于“休息”狀態。不僅僅是烏蘭察布,整個內蒙古都存在“窩電”現象。由于北方冬季轉寒,火電除了發電之外還提供工業和生活供熱,所以優選發展火電,很多風機被關停。

  “如果不關停,蒙西地區就消化不了這么多的電,而多余的電又送不出去?!辈煊抑衅烨帮L電辦主任王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一般10萬千瓦的風場投資為8億元人民幣,每根風柱就需約1300萬元人民幣的成本。風場的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如果風機建成后不正常使用,每年產生的折舊費是驚人的。

  王勇告訴記者,僅在察右中旗,每年至少有1/4的風資源被浪費。他算了一筆賬,一個10萬千瓦的風電場每年發電2.6億度,按照每度0.51元的電價計算,每年就有1.3億的營收,光電費每年就有5000多萬元的損失。

  2010年底,察右中旗的風電并網規模為125萬千瓦,損失達6億多元。據電監會數據,2010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未收上網的約有27.76億度,其中內蒙古就有20.10億度,占75.68%。

  無論如何,內蒙古風電亟須找到一個外運的通道。但從目前來看,國家電網作為全國電力輸送網絡的公司還無法接納蒙西電網富余的電。

  內蒙古電力公司是中國唯一一個獨立的省級電網,與蒙東電網一樣,原來和國家電網都屬于一家,后因體制原因由內蒙古自治區獨立運營。2009年,蒙東電網所轄赤峰、通遼、呼倫貝爾、興安4盟市正式并入國家電網,而分管除原蒙東電網區域之外的8個蒙市的蒙西電網則成為了最后一個獨立的電網。

  2010年底,在內蒙古1000萬千瓦的并網裝機容量中,蒙西地區就占630萬千瓦,風電裝機和發電量分別占到全國總量的20.3%和20.8%。

  如同一個小小的王國,作為獨立電網,蒙西電網對所轄區域的電網建設、決策運營、電價制定、電力購銷都有決策權。為了降低工業、生活用電成本,增加招商引資的砝碼,蒙西的電價往往低于全國其他地區。

 

  這些年來,國家電網一直試圖接管這個“獨立”出去的孩子?!暗@是一個資產數千億的盤子,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不愿意放手?!痹瓋让晒烹姽芫洲r電處和風電辦主任工程師陳通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陳是內蒙古風電的老專家,如今已有75歲高齡,對于這些年蒙西電網通過國家電網輸送富余電的努力,他深有感觸。

  “一方面,國家電網往南輸送的能力有限,它會優先將蒙東、山西等富余電量輸送到華北,也就輪不上蒙西電網;另一方面,蒙西電網作為獨立電網,要想走國家電網的通道,必須突破體制上的障礙,與國家電網達成一致?!睘跆m察布市發改委副主任、風電辦主任郭少軍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并網”難的緣由。

  國家電網也有難處,不能接納電網是受電網接納能力等客觀條件限制,而且并網過程中難以操作。在一次與自治區政府進行溝通的座談會上,國家電網表示,蒙西電網外送華北電網的通道夜間無法達白天的水平,如果后半夜(23時至次日7時)接受400萬千瓦電力(白天390萬千瓦),將會造成京津唐電網夜間部分機組停機,停運機組第二天無法及時啟動,高峰時段不能滿足用電需求。

  “國家電網是想收復蒙西電網,”一位內蒙古業內專家說,“但蒙西電網希望獨立,以保持對當地電價的控制,從而為打造本地的工業提供優勢條件。”陳通漠告訴記者。蒙西電網的并入不僅意味著國家和地方利益的再分配,也將意味著內蒙古失去一項支撐當地工業發展的電力優勢條件。

  “特高壓”遲緩

  為了將富余的電輸送出去,5年前內蒙古就提出建設特高壓輸送線路。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也曾表示,未來5年中國將投資超過5000億元,建成“三縱三橫”特高壓交流骨干網架和11項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特高壓”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負800千伏及以上的電壓等級,輸送距離可以超過2000公里。

  目前,內蒙古只有一條特高壓線路正在建設之中,那就是“錫盟—上海西”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工程,這條線路將解決內蒙古“煤從空中走”的通道問題。但是,作為局域網,為“風電三峽”打造的輸出通道似乎還沒到來,這是蒙西地區所盼望的。

  陳通漠說:“如果5年只建一條特高壓線,這個速度就太慢了?!?005年,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五,到2010年年底已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并網發電量卻排在了第二位,風資源和設備沒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在蒙西地區,地方對外送電通道建設顯得越來越迫切。陳通漠告訴記者,也曾有民營企業要求建設一條“內蒙古到廣東”的特高壓路線,5年內投資200億元,但是在城市末端,國家電網支配著各個城市電網支干線,高壓線落地入戶也需要國家電網點頭。很明顯,民營資本投資特高壓輸送線路還存在很多現實難題。

  今年6月29日,國務院頒布了21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未來5年內,國家將支持內蒙古建設通至中部省份的北煤南運新通道,同時,將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正式納入國家電網建設總體規劃,優先安排建設。

  郭少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十二五’期間烏蘭察布的輸電通路肯定要建,但是放在2012年還是2015年來建就不一樣。在2012年建,烏蘭察布1000萬千瓦的風電規模就沒問題,但要是放在2015年來建,建設周期還要3年,這就意味著烏蘭察布這幾年的風電就不能再有發展了?!?/p>

  這成了烏蘭察布的巨大困惑。

  海上風電:從憧憬到現實

  “海上風電最大國”的愿景,讓自主品牌趨之若鶩。但相比陸上,“下?!备y。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郭芳鄒錫蘭︱北京、上海、廣東報道

  協調,碰壁,拖延;再協調,再碰壁,再拖延……

  在經歷了漫長、艱苦的努力之后,明陽風電終于在7月25日發布聲明稱,公司與廣東粵電徐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簽署了廣東省一座4.8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的項目總承包合同。

  這是廣東省的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涉及到海洋、海事、航道、漁業、軍隊,還有地方政府等多方的海上權益,遠比陸上復雜。這意味著海上風電的開發必須要協調各方利益,卻又沒有一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

  這是海上風電項目目前遇到的一個普遍困境,也是海上風電開發的難題之一。

  “幾乎掉了一層皮?!币晃缓I巷L電的運營商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如是說。

  搶灘海上風電

  事實上,廣東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在積極推動海上風力發電的發展。

  去年11月至今,廣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為此曾先后召集各部門開了一次現場辦公會與兩次專題協調會。這才有了后來的徐聞項目。

  據《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報告》,廣東近??晒╅_發風電資源規模達1100萬千瓦左右。作為一個年電力缺口達數百萬的省份,發展海上風電不僅可以緩解廣東的部分能源需求,還可帶動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

  而作為廣東本土的企業,明陽的意圖也很明顯,他們希望立足本土,借勢廣東,助其海上風電領導者地位的形成。

  “海上風電現在已經是我們的第一大戰略了。”明陽風電董事長張傳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不只是純粹提供風電設備的制造商,他們還將提供從風電的選址、工程施工到后期運營維護的整體解決方案。

  他堅信,海上風電肯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更具象的描述是,中國有望在2020年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第一大國。

  根據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2015年中國將建成500萬千瓦海上風電,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而同在2020年,整個歐洲的目標是4000萬千瓦,美國的目標是1000萬千瓦。

  而且,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也免去了長距離輸電的煩惱。沿海省份、電力央企、風電設備制造商紛紛搶灘海上風電這塊“大餅”。

  “風電現在是賺錢的,各方的積極性都很高,絕大多數的運營商都看好海上風電,都強烈地想開發,現在的關鍵是如何能啟動起來,相應的電價機制與核準機制能否有效地確立?!睆垈餍l說。

  上海樣板

  不只是明陽,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陸上風電市場已經比較成熟,海上風電將是他們下一步全力關注的重點。

  作為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華銳風電在國家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已經中標了60萬千瓦,中標率達60%。從市場占有率來看,華銳在海上風力發電上的份額已經是遙遙領先。

  2010年6月建成的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示范風電場,被稱為是歐洲之外唯一建成投產的海上風電場,也是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其中安裝的34臺3兆瓦機組,是由華銳提供。

  同行們“有些理解不了”,于是有業內人士坦言,東海大橋項目實際就是一個“旱鴨子”,是把陸上的風機“趕到水上去了”,“弄上去以后也不能穩定運用,利用率非常低,經常停機,花了大量的資金在那兒曬太陽。”

  “它到底是正常運轉還是沒有運轉,得用事實說話。據我所知,從世博會裝機到現在一直在運轉。這就說明‘旱鴨子’是會游泳的?!眹夷茉淳衷珠L張國寶說。

  “當時是為了迎接上海世博會需要。綠色世博,需要綠色能源,上海周邊也沒有其他的綠色能源,作為政治上的考慮,它必須要建?!敝袊r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分析。

  為了求穩,項目最開始完全面向國際招標。

  “國外企業的反應不是很積極,擔心一些領先的技術到中國來以后被復制。后來有一家應標,但規定了一個保護措施:5年之內不提供基礎設施培訓。這等于買了一個電視,不給使用說明,而且,他們的報價比國際上的通常價格高50%,條件相當苛刻?!睋談傊v述,當時的聯合開發體,不知道該往哪里走了,就向上面打報告,說很困難,建議別做了。

  “上面回復建議,把思路打開,看看國內的企業有沒有這種能力?!?/p>

  這給了國內企業一個里程碑式的機會。即使到目前為止,在國際上真正能夠有海上風電的運營經驗、施工經驗以及合適機型的企業也屈指可數。除了歐洲,其他地方都沒有。國內的多家企業都躍躍欲試,沒有人愿意錯失這樣的機會。

  這個機會最終花落華銳。“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考察的兩個要求是:設計和零部件的準備是不是已經完成。而能夠做完整體設計,又能夠準備好整個零部件的只有華銳一家?!碧談傉f。

  該項目要求必須是2兆瓦以上的海上風機,但國內的企業大多才剛剛開始著手1.5兆瓦的風機設計。當然,還有工期的要求:當時是2007年,世博會在2010年,三年時間內必須要做出來。

  據陶剛稱,在進入產業的初期,華銳就認為風機大型化是全球風電行業發展的趨勢,因此,在做1.5兆瓦的時候,已經開始著手開發3兆瓦和5兆瓦的風機?!皺C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p>

  “國家給了我們生產國產兆瓦級風機的機會,同樣我們也應該給中國的兆瓦級零部件商機會。”陶剛說,基于此,他們當時基本采用了國內生產的零部件,而非國外較領先的技術。

  “如果不給大家機會,中國就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產業鏈及核心技術。本來就有差距,如果不給自己人機會,差距會越來越大。”

  所有的創新都要“交學費”,這次是國家買單,而華銳和它的零部件供應商成為了學費的受益者。這也成為華銳后來遭受諸多詬病的原因之一。

  “剛開始預計的投資沒有那么大,但后來在建設過程中,因為經驗不足,問題很多,又不能停,只能不斷增加投資?!逼詈蜕f。

  上海市發改委主任周亞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稱,東海大橋風電項目自去年8月來至今一年的運行,基本達到預期目標。

  根據負責東海大橋風電場開發和運營的項目公司上海綠能公司提供的數據:今年1月至7月,風電場發電1.27億千瓦時。而根據原來的設計能力,每年發電應達2.6億千瓦時。從上半年度的運行看,已經比較接近設計能力。目前的風電設施可利用率達95%左右,但因為至今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年度,還有待繼續觀察。他們預計,進入臺風季節和冬季之后,可利用率要低一些。

  同時,上海方面坦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海上風場,從經濟性角度看,價格過高。

  目前,東海大橋項目的上網電價達到了0.978元每度,遠高于陸上風電價格。隨著產能的擴大和技術的成熟,風電價格會逐漸降低。

  根據周亞透露,“十二五”期間上海將新建兩個海上風電場,分別為東海大橋風電場二期和臨港風電場,這兩個項目已獲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將于近期開展招標工作?!岸诠こ痰慕ㄔO,將會攤薄整個東海大橋項目的成本,包括管理成本、運營成本以及維護成本?!?/p>

  未來挑戰

  成本有爭議,質量也有。

  在近日的一個海上風電論壇上,中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的總經理謝長軍公開批評說,華銳的風機存在不足。他直言,“若是海上的一些機型別人也有,就不買他們的了”。

  中國首批海上風電招標項目共有四個,建設地點都在江蘇,總規模為100萬千瓦。據謝長軍介紹,在龍源電力運營的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項目中,華銳風電投入了2臺3兆瓦海上風機。運行一年多,其中一臺換了電機,可用率算下來也就80%多?!爱斎蝗绻蕹姍C因素,他們也能夠達到95%左右?!?/p>

  在論壇現場,陶剛禮貌回應謝長軍說,“客戶是我們的上帝,他們的意見將是我們的鼓勵與鞭策?!?/p>

  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稱,對海上風電機來而言,達到90%以上的利用率已經不錯?!爱斎?,問題肯定要非常認真地去面對?!?/p>

  在謝長軍看來,海上風機利用率必須在95%以上,且保證20年使用周期中不換大部件。因為海上風機的維護成本相當昂貴,時間相當漫長。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風機設備完好率不足,相比美國的年平均2500利用小時數,中國剛過2000小時。

  海上風電開發的難度遠大于陸上風電,對于華銳以及它的對手們或合作伙伴們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無論是風機技術本身,還是施工、運輸、安裝的技術難度都遠高于陸上風電。

  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消息稱,今年下半年將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準備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標,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200萬千瓦之間。

  像明陽這樣的企業也用了兩三年時間積蓄實力,蓄勢待發;而像華銳那樣在第一次招標中“遙遙領先”的,也試圖乘勝追擊,進一步擴大自己的龍頭地位。

  在陸上風電的高速增長結束之后,他們都將“戰場”轉移到了海上風電上來。但在風電“拓荒時代”結束后,陸上風電的“奇跡”將會如何在海上重現呢?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