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新能源產業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而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更讓眾多發達國家望塵莫及,其中風電產業尤甚。
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風力發電量達到3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1%,增速居各大能源發電之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卻存在悖論。
一方面,風電裝機容量連續5年“井噴式”高速發展,讓中國成為世界風電裝機容量第一的國家,在陸上風電資源接近飽和的情況下,中國的海上風電逐漸起步。一批如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為代表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并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另一方面,圍繞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爭議卻從未停止,從最初的產能過剩、并網困難、棄風現象,到以“2?24”甘肅酒泉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為代表的數起脫網事故,風電產業發展的“隱疾”讓業界憂心忡忡。
數據顯示,我國陸上風電可開發量為2億千瓦,而我國2020年風電規劃裝機容量的目標將達到1.5億千瓦;同時,2010年,我國陸上風力資源開發比例為22%,而2020年風力資源開發比例將達到75%,行業未來增長空間見頂。
脫離了產業培育發展的階段,價格走低正在成為風電設備產業的基本生態,牽動著產業利益鏈條上的各個環節。2010年,中國風電產業5年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風電裝機容量增速下滑37%,行業平均利潤呈現下降趨勢。2008年,一千瓦機組的售價為5000~6000元,到2010年就已經下降到3500元,而整機造價也一度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年底,風電整機造價已低于4000元/千瓦。
自2008年,本刊編輯部以《風電,還是瘋電?》為題,剖析了我國風電產業急速擴張發展之后的隱憂。在此之后《電氣中國》雜志始終關注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當風電產業褪去了政策扶持的“光環”,應進入理性發展階段時,中國的風電產業將接受哪些考驗?市場、政策層面的變化又將給這個一度被“寵壞”的產業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特別策劃》為您一一解開。
這曾是個一度被“寵壞”的產業。
近年來,隨著全球性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等問題的日益突出,積極推進新能源革命,已成為世界各國尋找可持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其中發展勁頭最為強勁的尤屬風電產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風電產業也放下原有的“羞澀”,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而《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更在期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裝機連續5年實現翻番,2010年,我國累計風電裝機已高達44733.29兆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裝機國。對照原定的《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劃》,我國風電發展目標當時僅為1000萬千瓦。
目前,在甘肅酒泉、蒙東、蒙西、東北、河北、新疆、江蘇、山東等,多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仍在有序推進。其中,蒙西和甘肅酒泉風電基地裝機均超過500萬千瓦,河北、吉林等多個地區裝機超過250萬千瓦。在此期間,風電場建設、并網發電、風電設備制造等領域成為各方的投資熱點。
法律保駕護航、政策扶持、市場熱捧,讓風電上下游產業從而獲益良多。此前,除了國家推出的標桿電價外,部分省份還推出風電補貼,山東、廣東的風電上網電價均高于國家標桿電價。
然而,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風電產業或將特權不在。此前,美國貿易代表團辦公室網站發布新聞透露,中國政府已經同意終止提供600萬~2200萬美元的國內風力發電企業補貼。6月15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確認,從2010年起,中國政府已經不再實施風電補貼項目。上述提及的“補貼”源自2008年財政部出臺的《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指出,財政資金將支持中國境內從事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制造的中資及中資控股企業,對滿足支持條件的企業的首批50臺風電機組,按600元/千瓦的標準予以補助,整機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商各分得50%。
多數業界人士認為,風電補貼的取消僅會對業界中小企業帶來影響,不會對整體風電產業發展造成影響。但賽迪顧問新能源咨詢事業部總經理王曉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十一五”期間每年保持100%高增長速度相比,風電行業在“十二五”期間上升速度會出現拐點。未來5年,將會有更多國外的風電企業進來,國內國外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小企業壓力會加大。
“大浪淘沙”風機制造業
2月24日,西北電網甘肅酒泉風電基地598臺風電機組脫網。4月17日,甘肅瓜州15個風電場702臺機組脫網。同一日,在河北張家口,國華佳鑫風電場644臺風電機組脫網。時隔8天的4月25日,酒泉風電基地再次發生事故,上千臺風機脫網。三次事故刷新了我國風電機組脫網的歷史記錄。國家電監會在調查了三次風機脫網事故后認為,風電場建設施工質量問題較多,工程質量管理不嚴。同時發生事故的風電場35千伏電纜施工工藝水平和質量管理存在明顯的缺陷,反映出風電場建設工程中施工、監理和建設管理存在不足。
而這些風機脫網事故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的風電產業在“快跑”模式下的軟、硬實力的缺失。有業內專家認為,盡管此前我國風電發展成績卓越,但存在的問題也同樣突出,如多數風電設備企業尚未完全掌握風機制造和風電廠控制的關鍵技術,風電廠規劃建設與電力系統缺乏協調性,棄風問題突出,風場運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與此同時,風電產業也未能走出此前產能過剩的陰霾。以風機為例,此前鐵路、航天、軍工等行業的國有資本大舉進入,民營、外資也紛紛進入設備制造領域,國內風電裝備企業數量急劇增加。
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風電整機制造廠商只有6家,但到2009年底,整機生產廠商已發展到近90家。其中已有樣機的企業57家,年裝機100臺以上的企業約30家。此外,還有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上百家、葉片生產廠50余家。
為此,2009年初,國家能源局提出“警惕風電設備制造業投資過熱”;同年9月下旬,國務院批轉由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上報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更為明確地指出:要嚴格控制風電裝備產能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