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瓦良格”觸發中國航母產業群

時間:2011-08-0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獨立建造航母標志著一個國家造船技術、高端鋼鐵冶煉、相關軍工等產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航母瓦良格的改造與目前中國出臺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相得益彰。

瓦良格航母

  “無論是走出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中國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還是今天建造航母,都不是中國刻意所為,它們都是中國全面成長的自然動作。”7月31日,面對日本、菲律賓等國家對中國制造航母的種種非議,《環球時報》的評論如是回應。

  在專家看來,這些“自然動作”都源于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和中國海外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例不斷提高。“航母的震懾力將維護中國的海運安全。”昨日,知名軍事評論員宋曉軍同樣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特別對與海運有關的鐵礦石和石油等資源交易來說,中國航母或將形成長期性的保護。”

  宋曉軍認為,“中國造船業面臨產能過剩,建造航母及相應的艦隊將加速這個行業優勝劣汰的進程,并使一些通用的船用配套設備盡快實現國產化。”

  航母效益不低

  “中國航母的建設與目前中國出臺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相得益彰。”

  在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和航母的建造中,航母的造價成本無疑是最大的。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也曾報道,重型航母(排水量6萬噸以上)造價約35億美元,組建編隊共35億美元左右,艦載機需要35億美元左右,共100億美元;中型航母(排水量3萬噸-6萬噸)造價約15億美元,編隊15億美元,艦載機15億美元,共50億美元左右;輕型航母(3萬噸以內)造價5億美元左右,編隊7億美元,艦載機5億美元,共20億美元。在航母的維護費方面,一般來說,8年的維護費近似整個航母編隊的造價。

  因此,有人在網上提出質疑,“建造航母的財力可以多買驅逐艦或多造潛艇及其他船艦,同樣可提高軍事實力,為什么要在現階段建造航母?而且,投入與效益是否能成正比?”對此,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曾表示,“航母建造首先是出于國防需求,但也會帶來必要的經濟效益。”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張召忠也公開指出,“一艘艦艇至少需要上萬個廠家合作及數年的建設周期。這顯然將拉動中下游大量企業的發展,同時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在這方面,一個側面的佐證是,中國資本市場早已出現了與航母有關的航母概念股,甚至一度為投資者所熱捧。7月27日,中國正利用廢舊航母平臺進行改建的消息傳出后,中船股份(600072,股吧)就一度拉至漲停,最終以上漲6.18%收盤,且航母概念板塊當天也逆市呈現出異軍突起之態。

  分析人士認為,國家對航母的投資,將使船舶、電子、軍工、動力、航空、航天等在內的諸多工業部門產生效益,同時在資本市場上,航母概念所涉及的發動機、蓄電池、高端材料、信息系統等方面的上市公司也將“乘風而動”。業內人士還認為,如未來建造兩艘以上航母,總造價可能高達百億美元,加上后期維修保障及燃料等費用,將有望引發千億元級的重大投資。

  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宋曉軍表示,“國產航母對中國的科技人才隊伍提出很高要求,建造航母是復雜且高度集成化的工程,并不像一些小型部件那樣可以做樣機,且研制出的產品必須實用。另一方面,自主研發航母將可帶來關鍵技術的突破,這些技術可廣泛運用到民營船舶領域。就現狀而言,盡管中國船舶(600150,股吧)訂單量長期占據世界第一,可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程度還很低。不過,可以預計,國產航母在建造過程中的經驗,將彌補中國在船舶工業上的部分技術缺口和人才缺口。”

  此外,有觀點稱,獨立建造航母標志著一個國家造船技術、高端鋼鐵冶煉、相關軍工等產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雖然潛在的產品結構和利潤率等貢獻并不在強國之列。

  保障海洋主權

  “航母建造首先是出于國防需求,但也會帶來必要的經濟效益。”

  在宋曉軍看來,航母將保障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受侵害。“近年來,中國海外貿易急增,受鐵礦石、石油需求旺盛,航運量也在不斷提升。此時如果有中國航母的保駕護航,更能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不受外來因素的侵擾。”他說,這不僅著眼于現在,更是一種長期效益。

  實際上,其他國家的航母已經在保衛航運安全和海上貿易上作出了“表率”。2009年2月25日,就有報道稱,美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斗群就被派往索馬里附近750萬平方英里的海域,針對索馬里海盜執行為期5個月巡邏任務。這是美國的航母近年來為數不多的西印度洋之行,不僅對索馬里海盜形成了震懾力,還檢驗了美軍的作戰能力,并可增加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乃至經濟上的影響力。

  對于不少國人來說,他們已經開始期待中國航母在有關海域上的影響力。不過,在專家看來,中國航母更重要的任務是保障中國的海洋權益,這可以說是中國航母最重要的戰略意圖之一。

  據了解,中國擁有1.8萬多公里海岸線和6500多個沿海島嶼,按《聯合國海洋公約》200多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和大陸架制度,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從地理上看,航母可增加對海洋主權和權益的關照度,這是世界擁有航母國家的一個重要考慮。”日前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援引軍事評論員發表的文章同樣表示,“從發展上看,建造現代化的大型海上平臺是中國未來的發展之需。中國每年對外貿易90%以上是由海上運輸來完成的,關系中國發展和安全的石油、煤炭、鐵礦石、糧食進口越來越多依賴海上運輸。從國際安全合作看,航母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一個海洋國家的地位。幾乎所有的海洋國家都積極地參與到世界海洋事務活動中,如國際海上救助、聯合反海盜、反恐斗爭、海上惡劣氣象通報等。海上安全事務成為每個海洋國家關心的重大問題。擁有航母不僅能明顯改善我國海洋安全環境,也利于提升我國海洋大國形象。”

  區域專家認為,中國航母的建設與目前中國出臺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相得益彰。據了解,目前山東、浙江和廣東紛紛出臺了自己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浙江舟山也成立了上升到國家層面的舟山新區。同時,中國沿海地區是重要的工商業帶,GDP(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近70%,商業總產值約為50%,而航母能作為200海里經濟區內的第二道海上屏障,對于島嶼稀少的東海和黃海地區,將會有著資源經濟保障的作用。

  此外,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依賴。據了解,中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地區都蘊藏著不少于千億噸級的石油、天然氣、可燃冰、稀土和豐富的漁業資源。中國航母的出現,同樣能為中國資源的開發“添一把力”。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