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先揚后抑,總體呈大幅上升趨勢。下半年困擾國際石油市場的因素依然很多,但其中大部分對油價上漲有抑制作用。如經濟增長放緩、石油需求減弱、供應狀況改善、主要消費國市場干預力度加大,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等。在這種環境下,國際油價將失去繼續大幅上漲的動力,價格很可能會在目前的水平上震蕩徘徊,并呈現偏弱的走勢。
上半年先揚后抑
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先揚后抑,總體呈大幅上升趨勢。
1~6月布倫特原油現貨平均價為每桶111.83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44.4%;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上半年平均價為每桶98.5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25%。
從各月走勢來看,前4個月世界石油價格強勁飆升,主要受到利比亞戰亂、西亞北非局勢動蕩、日本核泄漏導致一些國家燃料油發電需求增加等突發性因素影響,價格漲幅約在28%左右。
五六月份,由于歐債危機加劇,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部分投資者獲利了結、從商品期貨出逃,石油價格有所回落。
特別國際能源機構宣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之后,國際油價應聲下跌,最低降至每桶89.61美元,隨后又恢復到95美元/桶水平。
此外,國際石油價格變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布倫特與WTI原油價格倒掛現象日趨明顯,價差從過去的2至3美元,擴至十幾美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北海油田日趨老化,歐洲地區原油供應能力下降;利比亞內戰爆發使原本供應歐洲的100萬桶/日輕質原油從市場上消失,而這部分原油又很難由中東產油國代替,因為沙特等海灣國家所產的原油大部分是重質或中質高硫油。
總體來看,上半年世界石油市場已經從前一年的供需大致平衡向供應偏緊的格局轉變,國際油價的上漲除受地緣政治和供求因素影響之外,美元貶值、市場投機、通脹預期也是推動油價走強的重要力量。
2011年1~4月,美元對多種貨幣貶值幅度超過11%,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的通貨膨脹使大量投機資金涌入商品市場趨利避險,加劇了油價的漲勢。
五因素影響未來市場
在接下來的半年里,國際石油市場所面臨的供需、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環境可能要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1.經濟增長放緩、能源需求減弱
各種跡象顯示,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正在呈現放緩的態勢。歐元區經濟持續疲弱,歐洲債務危機有蔓延、擴散的趨勢,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經濟體已被卷入債務漩渦;新興經濟體受通脹困擾,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今年一季度印度GDP增速降至7.8%,創近5個季度新低,中國二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美國也正在面臨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的風險,經濟數據好壞參半,復蘇勢頭極不穩定。
最近,國際能源署再次下調了對今年全球原油需求的預測,將今年需求的同比增量預期從之前的130萬桶/日調降至120萬桶/日。
國際能源機構預計2012年的世界原油需求也只有小幅增長,增幅為1.8%,增加147萬桶/日,明顯低于2010年3.3%的增長水平。這表明高油價對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的抑制作用在未來將會逐步顯現,同時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也給市場對未來的預期蒙上了陰影。
2.供應狀況略有改善,但仍存在結構性短缺
在6月份召開的歐佩克會議上,石油輸出國組織雖然沒有就增產達成協議,但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已明確表示愿意提高產量、保障世界石油供應。
5月份以來,沙特阿拉伯一直在逐步提高原油產量,6月份該國的原油日產已達到960萬桶,比前一個月增加了80萬桶/日,預計7月份仍將達到接近1000萬桶/日的水平,科威特、阿聯酋的原油產量在6月份也有小幅上升。從這一點上看,下半年世界石油供應狀況可能會有所改善,而6月23日國際能源機構決定在30天內釋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也對緩解市場供應短缺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沙特等國的增產并不能解決利比亞戰亂導致的輕質原油供應短缺,此次IEA釋放儲備只能在短時期內平抑油價,世界石油供應的恢復仍存在某種隱憂。
3.主要經濟體聯手干預市場、控制通貨膨脹
今年以來,不斷高企的油價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成長。持續的通貨膨脹使發展中國家生產成本上升、企業負擔加重、消費受到抑制,并加劇了社會動蕩的風險。如今這種危險已經蔓延到發達國家,歐元區通脹率已上升至2.7%,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2%的警戒線,美國政府也已感受到通脹導致的公眾的不滿和壓力。因此,歐美各國都把壓制原油價格過快上漲作為下半年工作的目標之一。而IEA28個成員國在拋售石油儲備上采取的一致行動,更是體現了石油消費國聯合打壓油價的意圖和決心,對此,中國、印度也表示了積極的評價和支持。
歐美國家之所以采取積極的市場干預措施,是因為他們已經看到油價的攀升會給脆弱的經濟復蘇帶來新的威脅,只有穩定住大宗商品價格、降低成本,才能期待消費和就業狀況的改善,使經濟走出逆境、度過難關。因此,下半年西方國家對石油價格的干預將會繼續,包括加大對商品期貨交易的監管力度,打擊市場投機行為等等。
4.地緣政治形勢相對趨于穩定
目前,利比亞動亂很難向其他非洲地區漫延,多數非洲國家看到內亂給本國人民帶來的直接傷害,都采取了更為保守的行動。尼日利亞上半年因選舉曾爆發騷亂,但該國精英采取了相對穩妥的舉措,避免了一場持續的內亂。
在中東,沙特王室家族統治穩固,富裕階層安逸于生活現狀,社會問題不嚴重,出現大規模動蕩的可能性很小。也門、敘利亞局勢雖然尚未穩定,但對世界石油供應的影響非常有限。因此,下半年地緣政治因素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可能會降溫。
5.貨幣政策轉向、美元異或擺脫疲態
6月末,伴隨第二輪寬松貨幣政策的結束,美國并沒有推出QE3,這反映出目前經濟形勢的復雜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使美國政府開始對貨幣政策作新的考量。
由于美國財政赤字規模不斷攀升,已經給政府造成巨大的負擔,而前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并沒有有效拉動內需求、改善就業,還令美國的信用評級面臨遭下調的風險,所以在未來美國政府或許會緊縮財政,采取更加穩妥的貨幣政策,這將使美元可能會擺脫上半年持續疲弱的尷尬局面。
而在與歐債危機和歐元區經濟的相比較之中,美元也更顯出相對的優勢,使其在經濟動蕩、充滿變數的社會環境下,成為避險資金的投資場所,從而對美元構成進一步的支撐。
短期被抑長期上行
綜合來看,下半年困擾國際石油市場的因素依然很多,但其中大部分對油價上漲有抑制作用。如經濟增長放緩、石油需求減弱、供應狀況改善、主要消費國市場干預力度加大,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等。在這種環境下,國際油價將失去繼續大幅上漲的動力,價格很可能會在目前的水平上震蕩徘徊,并呈現偏弱的走勢。當然也不能排除由于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不可預測因素導致的價格上漲。
由于世界石油供應形勢在未來總體趨緊,到2015年非歐佩克原油產量的凈增長將會變為零或者負數,歐佩克的增產潛力并不樂觀,剩余產能只有400~500萬桶/日,而世界石油需求將會逐年上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及中東產油國的石油需求量每年要增長100~110萬桶/日,在加上石油開采成本上升的影響,未來5年國際原油價格在總體上仍是逐步上行的態勢。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應抓緊最近一年油價相對疲弱的有利時機,加快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縮短調價周期、加大調整幅度,使其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讓中國提早適應高油價的客觀環境,促進全社會的節能降耗和對新能源的開發,控制能源需求的過快增長,同時加快石油儲備建設,加大海外石油投資力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應對更高油價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