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號線地鐵扶梯“倒行逆施”釀成慘劇,人們開始關注以往看不見的電梯安全問題。記者調查發現,電梯行業問題還真不少。
電梯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乘坐者的體驗,都是既新奇又擔心的。人處在一個狹小的密閉空間或者行動受限的傳送帶上,等于把生命和安全交給了機器和齒輪,因此,對于電梯等特種設備,一直都有嚴格的制造標準和維保要求。
如今,各種電梯在城市已無處不在,很多人習慣了它帶來的便捷,卻往往忽視了背后的安全問題。電梯的檢修維護,是一個看不見的良心活兒,普通人可以忽略,但如果生產企業和使用單位可以為省錢而偷工減料,質量監管部門門戶洞開,出問題是早晚的事。而一出事,就關系到公共安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電梯出現開關門不靈、上躥下跳等小毛病,早已司空見慣。7月7日,廣州地鐵“廣州火車站”站發生扶梯突然停運事故,當時扶梯上站滿了乘客,雖沒有發生人員傷亡,也讓人捏了一把汗。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釀成大禍,也不會當成大事。因為電梯是否合格、有沒有定期檢修維護,一般人無從知曉,更無從監督。有的電梯還貼著經過安全檢驗的綠標,有的干脆什么都沒有,我們也只能無條件相信生產企業、使用單位和質監部門。
記者調查告訴我們,其實這種信任目前并沒有那么牢靠。有報道援引中國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的話說,一些地鐵公司為了省錢,舍棄國外普遍采用的重載扶梯,而采購商場使用的輕載扶梯。如果這一說法屬實,已足夠令人震驚;另外,個別品牌的電梯產品,已經在多地出現相同故障,卻缺乏明確的說法,未見公布調查詳情和故障原因;在日常維護和保養上,雖然國家有關規定明確要求,電梯等特種設備,必須每年進行一次檢測,每半個月進行一次維保,但由于無法做到實時動態監管,硬性要求實際上往往被柔性處理,日常維護變成“走馬觀花”。
在擁有電梯12.6萬臺,并以每年1萬臺的速度遞增的北京,電梯行業現狀也不樂觀。據《北京晚報》報道,北京電梯維保市場存在行業無序管理、惡性價格競爭、維修站點分散、專業維保人員缺口大四大問題。一些維保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就雇傭無證人員上崗,即使有了上崗證,很多人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與幾乎無處不在的電梯扶梯相比,這樣的維保隊伍,顯得捉襟見肘。
維護公共安全,最需要呼喚責任心。電梯企業和使用單位,應該以對公共安全負責的態度,嚴格遵守標準,不能在關乎人命的環節上省錢;質量監管部門,更要負起責任,監督規定和標準的落實。具體到每一個環節上的個人,也應該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在一些管理規范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每部電梯都標明了安全責任人。每次檢測維護后,要貼上標識,簽字畫押。只有這樣,以往看不見的安全功夫,才能看得見、能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