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部近日公布的數據表明,截至今年6月1日,一年來國家對于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總支出不到1億元。去年6月1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曾聯合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車的補貼試點,安排補貼資金規模為50億元,純電動車每輛最高補6萬元。經過一年運轉之后,效果并不理想。國家科技部“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辦公室副主任甄子健近日表示,2010年,新能源汽車多數為公共領域示范推廣用車,私人購買的車輛僅有800輛左右。
政府積極推動和企業熱情高漲,這些都有目共睹,但市場的反應卻是出奇地冷。那么,新能源汽車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新能源汽車何時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曾經寄厚望
2009年至今,由于國家的政策傾斜、資金補貼,各界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開發熱情持續高漲,國內汽車業界也希望通過新能源汽車拉近與先進汽車國家的差距,甚至實現 “彎道超車”。
相關政府部門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方面下了很大決心。前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去年,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啟動。今日,國家工信部又表示,未來十年,國家將投資1000億元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涵蓋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研發、新能源汽車的示范推廣、城市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體系的發展。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廣,足以說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期望之殷切。
2004年,比亞迪成為國內最早喊出制造新能源汽車的車企,此后先后推出F3dm、E6等純電動車型,并擁有了具有一定優勢的鐵電池技術。東風汽車公司與2010年制訂了新能源汽車戰略規劃,并計劃在5年中陸續投入3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建設。一汽、吉利在2009年底也紛紛加快電動車發展步伐,并分別建立新團隊,專攻新能源汽車。此外,眾泰、中科力帆等車企,也先后投身新能源汽車事業,甚至沒有整車制造經驗的浙江萬向集團,也開始造純電動汽車。
這開拓的架勢,全球幾乎無人能及。但市場的境遇,也幾乎全球最為尷尬。
據國家工信部公布的《2010年汽車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2010年,共有54家車企的190款車型進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名列,這些車型去年累計總產量僅為7181輛車。這意味著,每個車型的產量平均不到38輛。截至去年底,國內新能源車保有量僅為萬余輛,其中私人購買的僅約800輛,這與2009年國家《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所提到的201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的目標,相去甚遠;與2015年國內15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目標,相去更遠。
呼吁定標準
“新能源汽車缺乏統一的標準,這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面臨的一大難題。 ”今年上海車展期間,筆者就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采訪過眾多企業,他們幾乎指向了同一個問題。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標準與法規,主要有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術語》、《電動車輛的電磁場輻射強度限值和測量方法》等,這些只是對新能源汽車的測試和性能方面作了基本規定,但對諸如電池尺寸標準、充電樁標準、車載充電器標準等,都未做出規定。
“拿電動車的充電接口來說,如果不盡快出臺國家標準,每家企業各搞一個,最后將造成每一款汽車必須配備一種充電器,這非常不利于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更不用說電池類型、型號等方面的標準問題了。 ”北汽福田黨委副書記、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秘書長趙景光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國家標準不出臺,盲目前行,會對企業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費,這是企業所不愿看到的。
更糟的是,由于缺乏電動車的國家標準,魚目混珠的產品也開始混跡市場。一些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從國外買進幾個關鍵零部件,拼出幾輛汽車就開始吆喝,有的甚至以電動車項目為幌子套取各種扶持資金。
此外,新能源汽車必須邁過“安全坎”,消費者才會樂意埋單。但事與愿違。今年,杭州發生的眾泰電動車著火事件,令消費者對電動車的安全性產生懷疑。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檢測研究院的檢測結果表明,起火原因為:電池單體封裝和電池箱裝車使用未能考慮到使用環境和相關的安全因素,最終因高溫導致著火。據中國一汽技術中心主任李駿介紹,國內其實已發生數起電動車著火事件,多數起火原因均是車輛在高速、長時間運行后,電池組溫度升高,最終引起火災。這樣的問題屢屢發生,如何能建立起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任?而且消費者關注的續駛里程、充電的便捷性、電池的更換成本、車輛保養費用等問題,至今仍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各方齊“鋪路”
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能走多遠,目前還不得而知。但為了讓這輛車開得更遠,多方正在積極努力。
日前,國家工信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關于組織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調研的函》中明確表示,由工信部牽頭組織編制的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11-2020)》已基本完成。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當前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情況,工信部將對62家整車企業,40家驅動電機企業、68個動力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和32個電池管理系統的生產企業進行調研,深入了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整車和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產品技術水平、產業化狀況、企業研發和產業化發展規劃等。這是國內首次對新能源汽車領域各個環節進行整體考量。
“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組組長歐陽明高認為,“十二五”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不加以利用,“十三五”期間恐怕國外的產品和技術就會大規模進入。
各地方政府也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最大的支持。目前,上海嘉定區已制定了電動車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重慶、廣州、長春、杭州、濟南、武漢、深圳、大連等十幾個城市,也都制訂了相關發展規劃,為新能源汽車積極“鋪路”。
企業自然也不甘示弱。包括福田、一汽、江淮等在內的國內車企,都表示將建設新能源汽車相關研究所,內容涵蓋新能源車動力總成、電池模塊、傳動系統等。雖然類似的機構在國內已不少見,但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真正”投身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的新能源車也能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