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搶灘海上風電高地 多重矛盾掣肘風電“下海”

時間:2011-06-3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海上風電是全球風電技術發展和產業競爭的前沿,中國企業必須在海上風電發展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近日在國家能源局召開的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說。

 “海上風電是全球風電技術發展和產業競爭的前沿,中國企業必須在海上風電發展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近日在國家能源局召開的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說。

  然而,在并網、技術、成本、質量等陸上風電發展瓶頸尚未完全破除的背景下,中國海上風電之路走起來并不平坦,一系列掣肘因素還阻礙著風電“下海”。

  海上風電競賽愈演愈烈

  今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將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準備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標,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200萬千瓦之間。

  與第一批相比,此次招標規模翻了一番。

  2010年,國家能源局在江蘇省組織了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共計100萬千瓦。國家能源局的一位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稱,2010年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最高的中標電價為每千瓦時0.73元,這表明海上風電已有良好的經濟性,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已基本具備條件。

  目前,風電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新增發電能力中已經占到了第一位或第二位。隨著陸上風電裝備開發技術已基本成熟,風電開發重點已經轉向海上風電。海上風電開發利用技術開始成為風電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和行業競爭的焦點。

  根據國家能源局提供的數據,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英國Thanet海上風電場裝機容量達到了30萬千瓦,已批準的在建項目最大規模100萬千瓦左右;在風電資源評價、裝備技術及勘探、施工綜合技術進步的支撐下,海上風電的開發范圍也從過去的近海,往離岸幾十公里的深海方面發展,歐盟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平均水深在27米左右,平均離岸距離達到了28公里。

  此外,歐盟提出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達到40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5億千瓦。今年4月,美國提出,到2020年,海上風電裝機將達10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5400萬千瓦。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發展海上風電顯得日益緊迫和重要。據了解,經初步評價,我國近海淺水海域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2億千瓦。隨著深海風電技術發展,將有更多的海上風能資源可以利用。

  據國家能源局透露,“十二五”期間,將每年安排150萬—200萬千瓦的總開發規模,在機組制造、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培育海上風電工程技術能力,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形成海上風電的成套技術并建立完整產業鏈;到2020年建成海上風電3000萬千瓦,使我國海上風電具備大規模的發展條件,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海上風電資源潛力大,距離電力負荷中心近,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性提高,海上風電將具備大規模開發的條件,為我國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完成減排溫室氣體任務發揮重要作用。”國家能源局人士稱。

 “海上風電是全球風電技術發展和產業競爭的前沿,中國企業必須在海上風電發展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近日在國家能源局召開的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說。

  然而,在并網、技術、成本、質量等陸上風電發展瓶頸尚未完全破除的背景下,中國海上風電之路走起來并不平坦,一系列掣肘因素還阻礙著風電“下海”。

  海上風電競賽愈演愈烈

  今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將啟動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準備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標,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200萬千瓦之間。

  與第一批相比,此次招標規模翻了一番。

  2010年,國家能源局在江蘇省組織了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共計100萬千瓦。國家能源局的一位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稱,2010年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最高的中標電價為每千瓦時0.73元,這表明海上風電已有良好的經濟性,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已基本具備條件。

  目前,風電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新增發電能力中已經占到了第一位或第二位。隨著陸上風電裝備開發技術已基本成熟,風電開發重點已經轉向海上風電。海上風電開發利用技術開始成為風電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和行業競爭的焦點。

  根據國家能源局提供的數據,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英國Thanet海上風電場裝機容量達到了30萬千瓦,已批準的在建項目最大規模100萬千瓦左右;在風電資源評價、裝備技術及勘探、施工綜合技術進步的支撐下,海上風電的開發范圍也從過去的近海,往離岸幾十公里的深海方面發展,歐盟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平均水深在27米左右,平均離岸距離達到了28公里。

  此外,歐盟提出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達到40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5億千瓦。今年4月,美國提出,到2020年,海上風電裝機將達10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5400萬千瓦。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發展海上風電顯得日益緊迫和重要。據了解,經初步評價,我國近海淺水海域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2億千瓦。隨著深海風電技術發展,將有更多的海上風能資源可以利用。

  據國家能源局透露,“十二五”期間,將每年安排150萬—200萬千瓦的總開發規模,在機組制造、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培育海上風電工程技術能力,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形成海上風電的成套技術并建立完整產業鏈;到2020年建成海上風電3000萬千瓦,使我國海上風電具備大規模的發展條件,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海上風電資源潛力大,距離電力負荷中心近,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性提高,海上風電將具備大規模開發的條件,為我國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完成減排溫室氣體任務發揮重要作用。”國家能源局人士稱。

多重矛盾掣肘風電“下海”

  藍圖已經描繪,然而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

  中國“海上風電第一單”開標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說法,目前這些項目正在進行工程建設前的準備。

  負責中國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審批的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近日表示,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招標后,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建設速度比較慢,水文探測剛剛做完,空管、航道、雷達的協調還未完成。

  而作為首批海上風電中標者之一,龍源電力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則認為,政策法規上的不完善、風機產品質量不穩定,使得中國的海上風電建設無法復制陸上風電的奇跡。

  相比陸上,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對風機質量要求更高。目前,華銳風電(601558)金風科技(002202)、湘電風能、國電聯合動力、上海電氣(601727)集團等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正在研制3兆瓦級和5兆瓦級以上的機組。湘電風能5兆瓦機組、華銳風電5兆瓦、6兆瓦機組已下線,國家能源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有更多的大型風電機組下線進入試運行階段。

  除了風機質量,海上風電安裝船舶的短缺,施工經驗不足,開發成本過高也是海上風電發展存在的障礙。

  據了解,海上風電的安裝,無論是技術、工期,還是成本費用都取決于安裝工具,也就是海上工程起重船舶。海上風電是近幾年海上新興的海洋工程,原來很多適用于海上石油的浮吊,難以滿足海上風電安裝的需要。

  “長期以來,由于中國企業缺乏技術儲備,沒有大型平臺施工的經驗,加速冒險精神不足,已經開發的海上風電安裝技術主要基于通用型平臺,即既可以安裝風電,也能用于滿足海上石油和其他海事專業的需求。這樣的通用型平臺導致了風電安裝成本居高不下,而海上風電招標導致的低廉上網價格,讓風電業主承擔了沉重的安裝成本。”上海航盛公司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彭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稱,第二批海上風電招標將采取招標競爭與新技術示范相結合的方式。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將有利于中國摸索適合本國情況的海上風電技術以及開發模式,同步提高海上風電的經濟性和技術水平。

上海舉行的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展吸引了華銳風電(601558)金風科技(002202)、維斯塔斯等全球頂級海上風電整機制造商參加參加,全球風電業大佬集體亮相,印證了其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前景日益看好。

  6月17日,2011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在上海閉幕。這個亞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風電盛會,吸引了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維斯塔斯、西門子、國電聯合動力、通用、歌美颯等全球頂級海上風電整機制造商參加參加,全球風電業大佬集體亮相,印證了其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前景日益看好。

  海上風電蓬勃發展

  根據BTM咨詢公司的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355.4萬千瓦,大部分位于歐洲。其中2010年全球新增海上風機144.4萬千瓦,是2009年的2倍以上,歐洲海上風電裝機增長近50%。預計今年海上風電將新增裝機140萬千瓦,到2015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600萬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與陸上風電超高速發展相比,我國的海上風電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

  目前,我國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4.25萬千瓦,占國內風電裝機總容量的比例不到1%。我國已建和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有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項目、江蘇大豐潮間帶30萬千瓦示范項目以及去年政府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招標項目。與2010年世界海上風電裝機350萬千瓦相比,我國目前已建和在建項目只占4%左右。

  盡管如此,我國仍被視為歐洲之外惟一會有快速發展的海上風電市場,未來5年,我國海上風電將進入加速發展期。

  根據中國氣象局的詳查初步成果,在我國5到25米水深的海域內、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5到50米水深、7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海上風電潛力巨大。

  此外,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免去了長距離輸電的煩惱。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海上風電既是國際能源開發的潮流,也是我國風電未來的開發重點。目前,我國已開發建設了大小不一的海上風電項目,并積極推進海上風電項目預可研、可研階段的前期工作。

  按照即將出臺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到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將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3000萬千瓦。未來5年,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將重點開發建設江蘇、山東基地,推進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海上風電建設。這意味著,未來5年,中國的海上風電將迎來大發展,超越歐洲此前20余年的發展歷程。

  對于風電行業未來的發展,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認為:“海上風電將是未來風電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隨著海上風電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技術的不斷完善,海上風電事業未來必將成為全球風電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一線設備商搶先布局

  據悉,在海上風電領域,目前國內的一線設備商已開始布局,搶占市場。

  2010年,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34臺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我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全部并網發電,并順利通過240小時預驗收,打破了國外企業對高端風電機組制造技術的壟斷;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潮間帶3兆瓦風電機組在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場成功投入運行。

  行業另一大龍頭,金風科技在海上風電領域也進展迅速。

  金風科技公共關系總監姚雨表示,截至目前,金風科技已積累了一定的海上風電機組運行維護經驗。早在2007年,金風科技一臺1.5MW直驅永磁機組于我國渤海灣投入運行,這是亞洲第一臺海上風電機組。金風科技在江蘇如東和響水近海的各一臺2.5MW直驅永磁風機并網運行也近1年,機組的運行數據和運維經驗對今后更大范圍的應用都是很好的借鑒。此外,在去年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龍源電力聯合金風科技中標大豐2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采用的也是直驅永磁機組。

  海上風電遭遇熱捧,但海上風機卻無法復制陸上風機的操作模式。

  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表示:“海上風機出一次故障,拖船費用加上裝卸成本幾乎可以侵蝕掉這臺風機未來的發電利潤。”由此看出,穩定性是海上風機必須具備的品質。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黎翔表示,海上風電技術門檻很高,這就是歐洲海上風電與其陸地風電相比規模還是很小的原因。在陸上風電,風電場建設與風機的投資比例大致是3:7,而在海上風電中,設備的比例小于50%,安裝、建設、運營、維護成本比陸地上都要高。

  穩定、大型化將成趨勢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航冶認為,風機制造企業在安全可靠性與成本問題上,應該是明顯向前者傾斜。“海上風機只要大部件出問題,這臺設備基本就算白給了。要修復需要大動干戈。”維斯塔斯中國公司的副總裁徐侃強調,“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我們有些設備陸地上可以不裝,但是海上必須有。海上的服務不是說想去就能去的。”

  姚雨表示:“海上風電場建設對機組設備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因為海上的施工成本比陸上高得多,維修一次就可能使得整個項目的投資回報打水漂。海上風電的開發有眾多風險因素,整機廠商做海上風電一定要有豐富的陸上風電的經驗,至少要有幾千臺陸上風電的運維經驗。迄今為止,金風科技已投入運行的直驅永磁機組超過3500臺,平均可利用率達到98%以上。”

  除穩定性外,大型化也成為國內設備企業正在做的事情。目前,我國主要的風力發電機組制造企業競相宣布將于年內或明年初推出大型風機,積極進軍蓄勢待發的海上風電市場。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定位于海上的6兆瓦風電機組將于年內下線。明年,公司將開始研發12兆瓦風機。上海電氣(601727)宣布,將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下線5兆瓦海上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組。金風科技說,其首臺6兆瓦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樣機將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下線,2014年實現量產。

  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亦加入“搶灘戰”中,稱將于今年10月下線5兆瓦風機。去年10月,湘電風能有限公司推出5兆瓦永磁直驅海上風力發電機。今年6月底,湘電風能將在荷蘭和中國福建分別建設海上示范風場,預計今年下半年有望實現發電。

  業界專家認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如此密集地推出大容量風機,標志著中國海上風電已經從3兆瓦時代進入了5兆瓦、6兆瓦的過渡期。

  此外,華銳風電于5月18日生產出6兆瓦SL6000系列風力發電機組。該機組是目前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網友好型風電機組。可以廣泛應用于陸地、海上、潮間帶各種環境和不同風資源條件的風場。該機組葉輪直徑長達128米,增加了掃風面積,提升了捕風能力,大大提高了風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時可適應零下45攝氏度的極限溫度,并通過了62.5米每秒的極限風速測試。

  陶剛介紹,此次出產的SL6000采用平行軸齒輪傳動和鼠籠異步電機技術,可保證機組的高可靠性和經濟性。此外,SL6000的低電壓穿越能力,也使其可以滿足各國電網導則的嚴苛要求,其特殊的防腐系統,滿足了海上高鹽霧和高腐蝕的運行環境。

21日下午,龍源江蘇如東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開工儀式在江蘇如東舉行。

  如東近海6號、7號、8號風電場近期也在籌建中,一座“海上三峽”呼之欲出,屆時全縣風力發電將形成陸地、潮間帶、近海三線并舉的格局,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將現雛形。

  龍源江蘇如東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項目擬在黃海南部如東海域潮間帶建設58臺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50MW,項目總投資25.39億元,由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南通市海洋水建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是江蘇沿海建設的首個大型風電場項目。

  江蘇省如東縣海岸線瀕臨南黃海,西起老壩港,東至遙望港,全長約100km,沿岸灘涂總面積約占全省灘涂面積的七分之一,其近海風力資源豐富。根據江蘇省如東縣近海及潮間帶風電場總體規劃,2015年,如東近海及潮間帶擬建設大型風電場,風電總裝機容量700MW,其中近海300MW,潮間帶400MW,到2020年,總裝機容量1450MW,其中近海800MW,潮間帶650MW。

  “江蘇如東30MW潮間帶試驗風電場工程”于2009年6月下旬開始施工,同年10月20日海上風電首批兩臺2兆瓦機組并網發電,次年9月完成全部16臺風電機組的安裝,該工程的順利完工,填補了世界潮間帶建設海上風電的空白。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