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落后成為制約本土零部件企業發展的關鍵。”這是最近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滬召開“中美汽車零部件產業經貿合作論壇”上,與會者關注的共同話題。他們認為,盡管中國整車企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已成為汽車制造和市場的大國,但從總的發展態勢來看,還是有不少瓶頸和隱憂,無論是現狀還是趨勢都不容樂 觀。
從中國車市現狀來看,零部件產業業已成為制約自主品牌整車發展的瓶頸。這就證實了“整車是否上得去,關鍵看零部件”這句老話。專家們指出,汽車零部件是整車業的基礎,要想做強自主品牌(整車)首先要做強本土零部件。這個問題不解決,做強汽車業只是一句空話。而零部件廠家認為,問題的嚴峻就在于,當下不少本土零部件企業不僅難以躋身主流汽車的配套體系,連有些一線品牌的維修市場也較難進入。這種尷尬已經影響到自主品牌整車的品牌形象。面對嚴酷的市場競爭,業界認為,關鍵還是沒有堅挺的本土零部件作支撐,在行業內話語權有限。
可以說,中國汽車業的真正痛點就在于此。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有些自主品牌整車之所以“技不如人”,關鍵是零部件拖了后腿,基礎太弱。內行人都知道,整車業的落后并不僅僅是整車本身,主要還是零部件產業不給力。如果深入了解就不難找到中國本土汽車的硬傷出在哪里。有人尖銳地比喻道,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實際上成了汽車大國“孔雀的屁股”。
中汽協副秘書長董建平介紹說,現在不少企業在認識上還存在誤區,只注重制造設備的引進或更新升級,僅僅滿足于仿制,還遠沒有進入技術創新的層面。這樣就很難達到與主流汽車(整車)配套的要求。多數零部件企業只能為低端自主品牌(整車)配套。同質水平的企業多,靠拼價格,在一個很小的盤子里搶豆子,形成同行的惡性競爭。而從不少零部件企業的業務構成來看,主要還是由外商提供零部件實物或圖紙,實際上是屬于代工性質。啃的是骨頭,用汗珠子換市場。結果是,這樣的產品還很難進入國內外一線整車配套體系,即便是出口,也只能進維修市場。事實上不少本土零部件企業連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又談何技術創新?
不過,也應看到,近年來我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極大地拉動了零部件產業的發展,不少零部件企業也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專家建議,在國家政策大力鼓勵“走出去”的背景下,給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有實力的零部件企業,要抓住世界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的機會,以各種適合的方式(購買技術許可證、參股、控股、兼并),尋求企業合作,獲得成熟技術,加速提高自己的水平,進入高端市場。從長遠考慮,充分利用國外科技資源,全面地和外國獨立研發機構、大學合作,通過長期戰略合作,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逐步掌握核心技術,跟上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步伐。
毋容置疑,未來零部件行業是繼整車行業又一個“掘金”的行業。這是基于汽車真正的“含金量”在零部件的事實,是整車對于零部件依存度在加劇所致。為防止汽車核心技術“空心化”,從現在起,國家就要重視零部件產業。夯實基礎,整車才有底氣,走向汽車強國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