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以火力發電為主,火力發電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巨大。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煤、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的日益枯竭,太陽能發電以其綠色、無污染、可再生等特點,成為新能源的熱點。
發展改革委近日下發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于6月1日正式施行。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突出位置。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在產業政策方面大力推進光熱發電及與其有關的設備制造。
據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介紹,我國屬于太陽能資源儲量豐富的國家之一,年日照時數大于2000小時的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有條件發展太陽能電站的沙漠和戈壁面積約為3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沙漠總面積的23%,太陽能發電在我國發展潛力巨大。
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原理是,通過反射鏡將太陽光匯聚到太陽能收集裝置,利用太陽能加熱收集裝置內的傳熱介質(液體或氣體),再加熱水形成蒸汽帶動或者直接帶動發電機發電。光熱發電有槽式、塔式和碟式三種系統。
太陽能發電在我國的戰略地位正在變得愈加重要。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今年剛剛發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也再次明確了要重點發展包括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產業。
太陽能光熱發電以其與現有電網匹配性好、光電轉化率高、連續穩定發電和調峰發電的能力較強、發電設備生產過程綠色、環保,不產生任何有毒物質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關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光伏和光熱發電都有著良好前景,二者并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并行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家要以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為重點,建成太陽能電站500萬千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