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印度時報》刊登題為《中國意欲加大電動汽車研發力度》評論文章,現全文摘要如下:
在本次上海汽車展上,電動汽車的亮相無疑顯示出當前中國政府對未來推進汽車高科技技術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與其他國外競爭對手在電動汽車領域展開一輪新的較量。
在此次上海汽車展上,吉利攜三大子品牌6款新車首發亮相,而其中最為奪目的則是一兩座概念車魔卡McCAR。與此同時,東風帥克microvan車型、雪佛蘭旗下四座的M1 REEV以及其他品牌的電動汽車也將悉數登臺亮相。這些車型在單次充電后的行程均超過了100千米(約合60英里)。盡管某些車型仍在不斷改進翻新之中,但不乏有部分車型已經迫不及待的投放進入中國市場。
目前,越來越多的車企紛紛加大了對電動汽車的研發力度。這同時也成為未來能否在汽車行業穩居前列的致勝砝碼。盡管中國目前已經開始投入到電動汽車的研發中,但其也不忘向外國先進車企取經,要求那些在中國市場建廠和成立合資企業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分享它們先進的汽車研發和生產技術。
按照中國政府在上月發布的投資管理規定,目前外國車企僅僅只能持有小部分中國電動汽車零部件生產商的股權。在下月,中國政府將對外發布能源車型的十年產業發展規劃。某些車企擔心,這些條款可能會在未來對有關產量和進口方面設限。
許多外國汽車制造商表示,擔心北京可能會要求他們移交某些極具價值的汽車技術以幫助其在華的合作伙伴打造一個本土化品牌。
IHS Global Insight的分析師John Zeng表示:“毫無疑問,外國車企確實存在上述擔憂。目前他們的投資都僅僅是處于進行研發的階段,因此,要進行技術交接恐怕對于他們來說還未真正做好準備。”
據了解,目前中國政府已經表示,對于那些欲在華生產電動汽車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其在華的合資企業必須至少要擁有以下三大生產技術中的一種:電動車核心零部件、汽車發動機以及動力管理系統。
據了解,目前對于中國汽車制造商來說,研發動力性能佳且安全性高的電池是一個關鍵的技術挑戰。在汽車的研發中,中國制造的電動車爆炸的概率比外國競爭對手高出10倍多。分析師表示,這樣的技術瓶頸使得司機都不敢駕駛這樣的汽車。
作為新崛起的汽車領域,電動車行業的發展十分迅速。中國希望能夠充分利用如今高速發展的汽車市場大力研發自主的電動車生產技術和推出全球化的汽車品牌。在2009年,中國一舉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汽車大國。
中國政府要求外國車企在華運營時需成立合資企業。這將有助于中國本土企業學習先進的汽車生產技術,并迅速成長起來。但目前的情況似乎還沒有達到預期。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上,外國品牌的汽車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如通用汽車、大眾汽車以及其他的國外品牌。本土化的汽車企業,如奇瑞和吉利,盡管增長迅速,但卻遠遠落后于外國競爭對手。因此,對于中國車企來講,電動車領域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起跑線。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氣候能源問題首席顧問沈岱波(Deborah Seligsohn)表示:“中國企業看到了新的機遇,希望能在該領域上拔得頭籌。它們希望能在某些汽車領域內占據領導者地位。”